这一天,“沈阳水务发展”正式控股“通辽自来水”。这标志着“沈阳自来水”冲破了国有公用事业体制“闸门”,打响了国内自来水企业跨地区并购“第一枪”。从此以后,“沈阳自来水”将向国内同行扩散,通过市场化手段运作“财富之水”,在解决沈阳城市供水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跳跃式发展。谈判用了半年时间
毋庸置疑,任何合资合作谈判都是一场利益博弈,既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细致和耐心。因此,谈判过程相当艰苦,谈判时间都拉得很长。让人惊讶的是,“沈阳水务发展”控股“通辽自来水”,从初次接触到最终签字,双方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其间,“通辽自来水”来沈五六趟,“沈阳自来水”去通辽两三趟。双方“一见钟情”,缘于彼此都看中了合作带来的丰厚利益。
通辽方面的想法是:自己仅与沈阳相距300多公里,合作成功后,加入沈阳经济圈,可以同时享受“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沈阳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大提升自己的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基础和管理落后局面。
沈阳方面的想法是:第一,内蒙古地区水资源匮乏,城市供水基础设施薄弱,供水企业未来水价调价空间和利润空间广阔。而通辽自己发展供水事业正缺乏大量资金。如果能把沈阳方面的管理经验、技术、人才输出,实现优势互补,将很快获得收益。更为重要的是,此举可以增强沈阳城市的辐射功能。第二,国家有关政策和辽宁省有关会议已经确定,公用事业企业要用三年时间解决市场化问题。12月22日,在锦州召开的“辽宁省城镇供水协会第四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全省14个城市的自来水公司达成共识:今后,要“打破垄断,资源共享,积极竞争,协调发展”,通过资源重新整合,实现辽宁区域供水市场一体化,全面放开水市场。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抢先一步,才能在未来水务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多家客商持币争购6000万元股份
有人为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总经理张国祥捏了一把汗:合同已经白纸黑字地签了———沈通水务有限公司60%的股份归“沈阳水务发展”持有,但有一个重要前提———拿6000万元资金。这么多钱,在短时间内能筹措得来吗?
事实上,张国祥不太担心筹钱问题,因为就在签订合同前,已经有五六家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准备加入沈阳水务发展公司。6000万元,对于重组后的“沈阳水务发展”来说,只是“毛毛雨”。
国内外客商之所以积极与沈阳自来水总公司合资合作,看中的是潜在的巨大商机:第一,沈阳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正在不断扩张,2010年沈阳市人口将达到1400万左右,届时供水规模将成倍增长。第二,沈阳经济总量正在迅速增加,而经济发展与水的需求成正比。第三,沈阳区域城市规模扩大,中心城市地位越来越巩固,形成新的周边卫星城市,这种自然联系势必成为市场潜在的需求,也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条件。第四,目前,沈阳水费非常低,比全国每吨水1.2元的平均水平还低0.2元,调价是大方向。调价空间越大,利润也越高。第五,沈阳城市供水管理潜力大,管网、水表、电器老化,只要简单投入就能见效益。第六,自来水总公司通过近四年多的市场化改革,锻炼出一大批高素质干部、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强。
异地并购达成后,“沈阳水务发展”自身的所有权问题和经营权问题也将日益理清,经营机制的嬗变将使沈阳供水服务水平大上一个台阶。并购的同时,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将陆续投入10亿多元资金,着手实施“2005年振兴发展计划”,全力打造水表改造、管网改造、水源建设、信息化建设、节能降耗五大“为民工程”。而上述所有项目,都会围绕一个主线———用市场化运作办法,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题,实现沈阳城市供水的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彭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