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平原污染型缺水、山区工程型缺水和海岛资源型缺水并存,农民饮用水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切实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浙江把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层层签订责任状,因地制宜,成效显著。湖州市吴兴区妙西乡基山村是个贫困村,当地群众一直饮用污染严重的河网水,通过膜法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改善了水质,深受群众欢迎。当地村民林建根(音)指着自家的水龙头高兴地说:“这个自来水,很清爽很方便。以前吃水都要到涧滩里面去担,很脏。特别是夏天,村子里好多人都要得肠炎病的。现在就好了。感谢党和政府!”据合作膜法水处理项目的欧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施力经济师介绍,基山村经过先进膜法饮用水处理后的水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根据水利部汪恕诚部长提出的“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人的健康生命作为当今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来抓”要求。浙江各地因地制宜,在多元筹资,加强运行管理等方面也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长兴县优化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激励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供水企业投资、乡镇和村投资、受益企事业单位出资、用户集资、对外招商引资、县财政补助和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等多种方式。永康通过投资、筹资,乡镇供水有限公司取得水厂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政府取得用水权,逐步确定了农村规模水厂以公司为主体的投资经营模式。淳安县实行“一事一议”建设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办法,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拓宽了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项目自筹资金的渠道。
据悉,2005年,浙江将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继续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完成改善饮用水条件100万人,解决饮水困难10.5万人,总投资9亿元的目标。进一步完善规划,与水利部要求做好衔接;进一步研究探索投资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逐步推进农村供水企业与广大农民要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