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10月12日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的进程中。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27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速达9.4%,2004年总量达1.65万亿美元;外贸年均增速达16.7%,去年达1.15万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速也分别达到6.8%和7.1%。去年,中国的钢铁、煤炭、水泥、彩色电视、手机、程控电话、发电设备等工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5700亿美元。经营中的外资企业达26万家。
中国仍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去年的人均GDP仅为1270美元,百人均拥有的汽车仅为2.2辆,人均发电装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大规模集成电路自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超过45%,去年达78亿块,但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5%左右;在农业、工业、信息产业、住房、交通、能源、金融服务、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今后十几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国经济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完全有条件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在2020年达GDP4万亿美元以上。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史无前例的实践。要使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也是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因此,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众多的困难和挑战。
——资源与环境约束。去年中国的GDP仅占世界的4%,但消耗了世界钢材、煤炭、水泥的30%、31%和42%。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使得中国在电力、矿产资源、石油、交通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压力。大气污染、污水处理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国的城乡发展、地区发展仍很不平衡。去年,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达3.2∶1。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为西部地区的2.5倍。
此外,每年新增超过1000万的城市居民需要就业机会和约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压力十分沉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在推进中,这一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企业正逐步成为市场独立主体,政府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已降至5%以下,政府定价占全部价格的比重仅为4%。但是,仍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国有企业、金融业改革仍面临不少难题;资本市场发育较慢。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达40%的投资率和30%的出口增长推动,而技术进步等所发挥的作用不够。在知识产权保护、收入更合理分配、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等方面,还需做出巨大努力。
上述困难与挑战,也正是发展的机遇。中国政府在认真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深化各项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更加注重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更加积极地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等。这些,必将为中外企业创造出大量的商机。
就外商投资而言,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过去多年,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在财务、税收、土地使用、融资等方面提供了较为优惠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各级政府修订了数千件与WTO规则不符的法规、文件;根据加入WTO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水平,扩大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革并简化政府对外商投资的审批与管理程序。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首次超过500亿美元,2003、2004年分别达到535亿美元和606亿美元。今年1—5月,合同外资额达650亿美元,同比增加了约15%。目前,“财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家以上在华投资,跨国公司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超过7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部分研发机构开始向全球研发中心升级。外商投资企业已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28%、出口的55%。目前,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达约200家,保险机构近80家。一批国外投资基金也对中国的电力、公路、信息企业等进行了投资。国有企业加大改革重组力度,也存在着许多投资机会。
同时,中国的投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司法与行政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增加政策透明度、融资与信息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造成了部分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一样,遇到了用电紧张、交通能力不够以及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对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于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使外商能在中国得到更加公平、有利的发展机会。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不可能没有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双赢多赢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从而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商机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13期,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20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