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10月31日讯)东莞是目前广东省经济发达前列城市,去年财政总收入近260亿元。如何以最小的能耗创造最好效益是东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减低能耗节约水资源则是城市化进程飞快的东莞市的战略重点。近期,东莞市提出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确立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有限性与用水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是耗水量大。据统计东莞市去年用水量达到18.4亿立方米,是1980年全市用水量的2倍多。然而全社会面临水资源严峻形势及节水的紧迫性却认识肤浅,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约为25%~30%,跑、冒、滴、漏等水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水效益低。随着东莞市产业结构的改变,用水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80年全市农业用水占88%,而到了2004年城市供水量为88%。农业用水锐减,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7左右。工业用水综合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约为225立方米,其中:火电为每万元155立方米,高用水工业达到每万元497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10%,是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中最低的,比广东省平均的32.2%、全国1998年平均的55%,均偏低很多。
三是过分依赖东江。东莞市供水来源90%依靠东江过境水源,今年全市将新增城市供水能力为每日110万立方米,年底全市从东江取水总规模将超过每日500万立方米。然而,由于东江水源同时承担着穗、港、深及河源、惠州等地的供水任务,东江已经无法完全承载东江沿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为此位于东江最下游的东莞市过分以来东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受到上游的制约而陷入困境。
四是供水保证率低。2004年全市城市供水保证率仅为86.3%,与实际要求的97%的保证率相去甚远,客观存在非常突出水源性缺水的现状。
五是水环境恶化严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引发诸多不少环境性问题,由于排污量的增加,给东江及境内水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存安全隐患,水质性缺水问题突显。
六是水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监测资料,东莞市水功能区划496.2公里的河流,全年达到Ⅲ类标准的河段只有11.5公里,占评价总河长的2.3%;Ⅳ类水质的河段147公里,占29.6%;Ⅴ类水质的河段5公里,占1%;劣Ⅴ类的河段332.7公里,占67%。
七是水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目前东莞市处于“多头管水”的体制局限,对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及合理利用极其不利。该市供水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管理制度造成的,水利部门所倡导的“综合利用、科学配置、有效保护、全面节约”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贯彻和执行。
寻求经济发展新支撑点
严峻的事实昭示,建设节水型社会日益上升为东莞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全市形成新的共识: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有力支撑。尽管该市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22立方米,不仅低于国际公认的每人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低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与广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94立方米也有很大差距。目前,东江水资源成为该市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的水源。然而,由于东江水资源总量有限,东江水资源量不足、质不优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全市的水资源配置状况、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既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无法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东莞市在寻求经济发展新支撑点中反思:从当前该市水资源状况看,必须对所面临的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有一个客观的清醒的认识。应从目前的“以需定供”的思路转变为“以供定需”,改变目前的增长方式,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为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实看,必须按照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全面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坚持开源节流、治污为本,尽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术层面看,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为节水而节水,而是以谋求东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节水,通过节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走低成本、低耗水、低耗能、环保型、内涵式发展的路子,提高全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保证水资源有效供给,减少无效需求,以节水促减污、促生态、促发展。改变用水越多、排污也越多的陈腐理念,提倡节水必须防污、治污也是节水的新观念。致力建成一个节水防污、生态良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东莞,使东莞“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成为现实。
节水型社会关键在行动
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我们东莞市正从多方面努力,向五大渠道“要水”。一是向管理要水,东莞市正在抓紧制订全市水资源总体规划,协助省水利厅做好东江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相关业务,逐步将流域水权分配到乡镇区域。二是向观念要水,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珍惜水、爱护水、节约水,树立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的观念。三是向机制要水,研究利用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收费是促进节约用水的有效经济手段,目前全市供水均价约为每立方米1.38元,最高的为每立方米1.80元,最低的为每立方米1元(不包括污水处理费),不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按照“小步快跑、逐步到位”的调价原则,逐步调高水价。要实行“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奖惩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四是向产业要水。按照该市的产业规划,今后将严格限制高耗水型项目的审批和建设,对耗水量大、严重污染环境的印染、皮革、电镀等企业逐步进行淘汰。同时大力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绿色经济。 五是向科技要水,鼓励并大力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器具,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节水水平。
(来源:中国水利网,作者:记者 粤水婷、通讯员东欣,200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