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2月28日讯)人口统计因素与生物物理、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文化因素相互关联,对环境变化起着重大作用。近来的人口统计趋势使得人们颇为关注人口对自然环境的关键要素——淡水的影响。在过去70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倍,由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转变为农村和城市人口接近平衡,这一变化影响到人类用水方式和消费总量。80年代后期,人们对潜在水危机的担心开始高涨。在此背景下,无数的报告煽情地渲染所谓的水危机,而忽视了水资源的本地性或区域性以及供需之间的关系。然而,对水资源的计算依赖于那些难以测定的因素:供需难以精确估量;水管理对水的供需起着重要作用;人口预测是可变化的。在这些限制下,对水的稀缺性预测可能过于夸张了,但同时还是存在着缺水的危险。这种危险不仅来自人口的增长,还来自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包括其他的人口统计学因素。
人口统计学对水资源的影响
人口统计因素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水的消费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健康。人口增长、城市化和迁移强烈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其他与人口间接相关的因素有:收入水平、生活水准提高、景观改变和土地使用、水体污染以及需求管理不善导致的低效用水。
人口数量及增长。人口数量及其变化会影响用水量,也会影响水质,因为人口增加、迁移和改变景观时,人类会危及水质。
家庭数量。全球家庭的数量正在增加,而平均家庭规模正在缩小,两者都影响了对水的需求。事实上,小规模家庭的增多所造成的环境损害可能甚于单纯的人口增加。
城市化。城市化的程度和增长率会影响人均用水量,因其需求集中于小块地域而使水资源不堪重负,现有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如果淡水资源必须从其他地方调来,那影响就更广泛了。
经济发展。国家淡水用量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总体上,发展中国家人均用水量低于工业化国家。国家内部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淡水需求的结构,穷人的用水量低于高收入者。
可持续水管理的途径
政策制定者应设法减轻供水压力。对水的供求进行管理能对水的消耗起到极大作用。供应管理涉及选址、开发和新水源勘测。需求管理是指采取激励措施和机制节水并提高效率,从而减少用水量。
供应管理
增加水供应的手段包括建造水坝和控水结构、流域复原、跨流域调水、淡化、水的采集、水的回收再利用以及污染控制。
水坝和控水结构用于能源生产、防洪和蓄水。大坝会产生巨大的利益,比如:发电、灌溉和居民用水供应。然而也会给环境、社会和人口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退化的、贫瘠的土地上再造林从长期来看是划算的。然而较高的初始成本以及受短期解决方案的驱使,使得许多地区不愿选择流域复原方案。
小型灌溉系统与大型水利项目相比限制较少,是扩大灌溉面积的上佳选择。
地下水是比明渠更有效的灌溉水源,因为它能随时随地应需获得。然而,必须确保开采总量不超过每年的水文循环补给量。
跨流域调水和外销是向人口稠密区或水源不足地区供水的另两个方法。然而跨流域调水需要基础设施,很花钱,而且对环境有潜在的危害。对水的外销一直存有争议,因为水被认为是共有资源,私人公司不宜销售。
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用水调配可通过供应管理,自上而下地调配进行,或者通过需求管理,采取激励措施推动部门间调水。
淡化是通过脱盐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方法,它是昂贵的、能源密集的,必须谨慎处理它所产生的盐以免损害环境。
水的采集,例如:雨水或洪水的收集和转移,能够减少从城区流向地表水的受污染径流,提高当地和地区的效率、生产力和土壤活力。
水的回收再利用帮助一些发达国家减少工业用水,减少释放到海洋、湖泊和溪流等纳污水体的污染量。然而,如果水中含盐或重金属量很高,这种方法会受到限制。
控制污染是另一个维持当前供水质量的方案。污染控制法律有助于清洁河湖溪涧,促进节水和有效用水。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缺乏实施污染控制法律的政治意愿或财政资源。
需求管理的政策选择
虽然上述供应管理措施有助于满足未来的水需求,但是还应努力通过需求管理,包括节水和水务政策的全面改革,以满足新的需求。水资源综合管理和需求管理等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既能减轻对淡水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压力,又能满足人类用水的需要。
监管不力是许多水问题的要害,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可以运用多项政策工具来促进需求管理和改进对水系统的监管,包括制度和法律的变化、基于市场的激励措施、非市场手段和直接干预。
在供水和用水的大气候下,制度和法律变化包括按水质对口供应。分散供应以及水管理的私有化。
基于市场的激励措施使用经济手段来改变消费行为。最常用的市场激励手段是水价,它能有效地降低需求,促进节水,鼓励在部门之间调水,通过生态系统的减压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
非市场手段系指应用直接的非激励的法律和规定来控制用水,其政策包括:配额、许可、污染控制和限制条款等。节水教育对于非市场手段来说是很重要的。
直接干预,比如:对节水的技术干预和其他干预手段有渗漏探测和维修计划、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以及节水计划。使用有效的管道设备标准或改变工业流程以减少用水等可以实现节水。
(摘译自美国兰德公司报告《液体资产》作者:王美怡200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