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 网上展览会
时 间:
关键词:
 
用 户:
密 码:
 







建设水坝是保护河流的重要措施

http://www.waterchina.cn 2006/3/15 人民网

  根据《东方早报》记者王靓(13-03-2006)报道的文章《全球250条大河奔向“死亡”》披露。在迎接全球第14个“世界水日”前夕,联合国将在3月16日发布三年一度的《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文章报道说报告对世界河流的现状表示担忧的同时,激烈的抨击了世界的水坝建设。

  文章称“联合国报告建议各国政府应该禁止在尚保存完好的流域开建新的堤坝和水库项目,让‘自由奔腾’的大河继续奔流。”根据文章的这一段叙述,我们似乎有理由对这篇文章(或者说这种报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表示极大的怀疑。因为我们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河流开发,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基本的社会需求。为了争取发展国家水资源自主开发的权利,我们知道全世界关于水坝的争论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直到1996年,全世界的最权威环境机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才首先确认了小型水电属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鼓励各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发利用小水电。

  2002年在南非约翰雷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通过进一步调查和争论,到会的192个国家首脑又一致通过鼓励了大型水电开发的决议。同时高峰会议还委托联合国有关机构,在大型水电开发搞得最好的中国,召开一次水电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商讨具体的促进各国水电开发措施。2004年10月《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如期召开,并一致通过了确立水电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位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北京宣言》。明确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鼓励第三世界国家的水坝建设和大型水电开发。

  目前,我们尚未对文章报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但是,不管该文章报道的内容是真是假、是否真的来自所谓的“联合国”还是什么其它什么下属机构,文章中反映出来的某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用科学的态度加以澄清。下面我们对文章中的一些说法进行具体分析。

  文章在“生命之河面临枯竭”一节中报道说“联合国的这份调查报告让世人直面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各地主要河流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干涸,昔日大河奔流的景象不复存在。”

  文章列举了从非洲的尼罗河到中国的黄河以及美国的科罗拉多河,都面临着水源干枯甚至断流的尴尬境遇。应该说,文章的这种说法不够准确。由于全球的气候变化引起一些地区的水文异常,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需要和人口的增加,确实有很多大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极为突出。然而,报告所列举的这三条河流,恰恰是由于人们的努力,才避免了河流干涸的成功典型。

  尼罗河上的阿斯旺水库在吸纳了尼罗河泛滥的洪水之后,完全能够稳定地保证尼罗河下游不会发生断流。相反,如果没有阿斯旺水库,尼罗河枯水期的断流早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国黄河的情况也是一样,尽管近20年来黄河遭遇了严重的亏水期,特别是在1997年我国小浪底水库蓄水期间,黄河下游也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断流。但是,正是由于有了黄河上的一系列水库存蓄夏季的洪水,我们水利部门才能够对黄河的水资源进行科学调配,使得(自1997年小浪底蓄水之后)黄河不再发生断流。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上的水库蓄水总量高达年径流量的4倍,显然已经具有较高的抗干旱能力。可以说这三条河流都是典型的通过水库蓄水,解决了洪水泛滥洪涝灾害的同时,又保证了枯水季节流域地区水资源需求的典型范例。

  严格的说,这三条河流不是什么“昔日大河奔流的景象不复存在”,而是昔日洪水泛滥的景象不复存在。换来的却是在整个丰、枯水季节河水的涓涓常流。这些河流非但不是“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干涸”,而是人们成功的利用工程手段,解决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在保证了社会节本需求的同时,也防止了河流的干涸。

  在文章的“堤坝限制住15%水流”一节中,文章称联合国的报告说“我们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河流的自然秩序”。文章强调“全球最长的20条河流上都筑了大大小小的堤坝,全世界大约有45000余个大型堤坝,将至少15%的水流限制在堤坝内而非流入大海,堤坝覆盖的总面积已接近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而人类建造堤坝的热情并没有就此打住。”

  我认为文章的这种说法是不够准确的。笼统地说水坝限制住河流的百分之多少是非常不明确。如果说这个限制仅仅水坝指控制住河流的流量,那么受水坝控制的河流流量决不止15%。如果说是由于建水坝减少了河流中入海流量的15%,倒还是有一些可能的。但是,我们特别需要强调所减少的这15%的河水流量,不仅不应该是水坝的“罪恶”,而恰恰是水坝的功绩。下面我们具体的分析说明。

  水坝本身并不会消耗水,水坝建成之后,只不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取水、用水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如果按照世界一般河流的水资源使用规律,水资源的最佳使用率一般为40%。使用之后大约有总量的28%(使用量的70%)的污水返回河流系统。这样正常河流水资源充分开发利用之后,比较适当的人类社会水资源消耗量大约占河流的12%。另外,由于水坝蓄水形成了较大的水面,加速了水资源的蒸发量。一般认为,水库的年蒸发量根据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在蓄水量的5-10%之间。然而,蓄水蒸发之后直接加大了水库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不仅有利于各种植物、动物的生长,而且还会形成一个局部的水气小循环,增加降雨量。水库的这种水蒸发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生态功能非常像原始森林。有人经常比喻说森林是绿色水库,那么人造水库就是实实在在的蓝色水库。从水资源总量平衡上来说,蒸发之后的水资源最终还是要通过降雨,返回到地面的。但是,由于毕竟有一部分水蒸气,可能会随着大气的漂流直接降落到海洋上。所以,如果说由于在河流上建造水坝、水库的蒸发作用,减少3%的河水入海流量,是完全可能的。

  通过分析来看,由于建水坝消耗掉的这15%的水资源,非但不能说是什么损失,而恰恰是满足了我们人类社会生存所必需的水资源。可以说没有这些水坝,就没有我们的现代人类文明,就不能保证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很多实际情况,有时候比这三条河流的现状更糟糕。有些河流,因为水资源和人类生存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人们就不得不暂时让它干涸。例如,北京的永定河,现在除了个别的洪水季节还有少量河水之外,几乎全年都是干涸的。这就是因为在人的需要与维持河水的流动之间,我们不得不首先以人为本。当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上看,自然河流的生命我们也必须予以维持。

  一般来说,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所能够采取的办法,无非就是转移用水人口、减少社会用水需求(包括节水),或者通过跨流域调水解决。目前,减少北京人口的困难很大。记得前不久,曾经有某位人大代表提议限制外地进京人的素质,立刻就遭到了全社会的声讨。节水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国际上通常的经验认为,节水的极限约为正常用水量的30%。彻底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恐怕就是跨流域调水了。等到南水北调的工程实现之后,北京才有能力考虑恢复永定河流动的问题。然而,跨流域调水的前提,还是我们必须要在某些河流上建造必要的水坝、水库。

  显而易见,该文章对人造水坝的否定评价完全是一种误导。河流的濒危、干涸都是社会需要与水资源供应矛盾的结果。因为世界上的天然水资源分布,几乎都是无法自然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很多时候,只有通过水坝和一系列水利工程设施,才能解决了我们人类生存用水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能把洪水期的洪水用水库储存起来,细水长流的保证社会的水资源需要和维持河流健康,绝对离不开必要的水坝建设。即便是对于河流水污染的防治,水坝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例如,去年吉化爆炸后造成的松花江的严重水污染,至今为止我们所能采取的减轻河流污染措施,除了丰满、尼尔基水库的防水冲刷、稀释之外,还能有什么呢?不要忘记如果没有这些水库,环保部门就是再派多少人去严密监测、科学评估,也只能是束手无策。

  总之,所谓河流的濒危都是相对的。在人类生存和河流保护的矛盾运动中,只有不断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水资源不足、河流的濒危局面。水坝建设就是解决水资源、河流问题的最有效手段,这一点已经被全世界大量的现实所证明。在科学真理和社会现实面前,任何否定必要的水坝建设的误导宣传,都是站不住脚的。附:全球250条大河奔向“死亡”王靓《东方早报》13-03-2006

  在迎接全球第14个“世界水日”前夕,联合国将在3月16日发布三年一度的《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今年世界水日(3月22日)的主题就是“水与文化”。然而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由英国《独立报》昨天提前披露的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称,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暖化,未来的水资源已严重受到威胁—全球500条主要河流中至少有一半严重枯竭或被污染。

  生命之河面临枯竭

  联合国的这份调查报告让世人直面这样一个事实 — 世界各地主要河流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干涸,昔日大河奔流的景象不复存在。

  从非洲的尼罗河到中国的黄河,都面临着水源干枯甚至断流的尴尬境遇。世界第一大河、有埃及“生命之河”称谓的尼罗河以及印度文明的发祥之地、现属于巴基斯坦的Indus河到达入海口时的水量被大大减少了。

  其他一些,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Colorado河和中国的黄河,则根本难以到达入海口。另一些,像约旦河和美国与墨西哥的界河—格兰德河,则因为干涸造成河流长度大大缩减。

  堤坝限制住15%水流

  3月16日,联合国就将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水日国际大会上公布这一官方报告,以警示各国政府,地球上的河流、湖泊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淡水资源状况正以惊人的速度恶化。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长官克劳斯?特普费尔博士将这一现状形容为“一起正在制造中的灾难”。

  报告指出,“我们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河流的自然秩序”。全球最长的20条河流上都筑了大大小小的堤坝,全世界大约有45000余个大型堤坝,将至少15%的水流限制在堤坝内而非流入大海,堤坝覆盖的总面积已接近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

  而人类建造堤坝的热情并没有就此打住。报告预测说,“这一需求未来将持续增加”,联合国报告建议各国政府应该禁止在尚保存完好的流域开建新的堤坝和水库项目,让“自由奔腾”的大河继续奔流。

  全球变暖导致断流

  而那些逃脱被水坝截流的大河的命运也并不一定顺畅,包括号称水资源最为丰富的亚马孙河在内,很多河流正在饱受全球变暖导致的断流恶果。

  去年秋季,亚马孙河遭遇了40年来的最大干旱,由此造成的森林火灾危险和公共健康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了沿岸16个城市,也使被誉为“地球之肺”和“生物天堂”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生态环境受到极大挑战。而世界上最长的无坝水道、北美地区主要河流育空河(YukonRiver)的境遇也好不了多少。河里的大马哈鱼大批死亡—因为水温过高。

  报告指出,河流周围生态系统的“恶化和中毒”已“威胁到依赖河流来灌溉、饮用及用作工业用水的人们的健康与生计”。雪上加霜的是,1/5的淡水鱼类要么濒临灭绝,要么已经灭绝。河流的枯竭将对人类、动物以及地球的未来造成一系列毁灭性影响。

  全球水资源现状

  在全球水资源中,陆地淡水仅占6,其余94%为海洋水。而在陆地淡水中,又有77.2分布在南北极,22.4分布在很难开发的地下深处,仅有0.4%的淡水可供人类维持生命。

  淡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如非洲扎伊尔河的水量占整个大陆再生水量的30,但该河主要流经人口稀少的地区,一些人口众多的地区严重缺水。再如美洲的亚马孙河,其径流量占南美总径流量的60,但它也没有流经人口密集的地区,其丰富的水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

  人类要找到一种理想的水替代品,要比寻找石油和木材等资源的替代品困难得多。此外,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的破坏、管理不善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人类的淡水资源危机。


评论】【 】【打印】【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3 water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10-64631602 传真:+86-10-64617055
 E-mail:webmaster@waterchina.cn  MSN:waterchina.cn@hotmail.com
通用网址:水业中国 中文域名:水业中国.com
 沪ICP备05024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