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 网上展览会
时 间:
关键词:
 
用 户:
密 码:
 







马军:写在水边的人生(图)

http://www.waterchina.cn 2006/10/11 青年时讯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10月11日讯)2006年5月8日刊发的美国《时代周刊》(Time)评出了本年度“100位影响世界的人物”,在那张不长的名单上,我看到了马军的名字。
《时代周刊》这样写道:“如果把马军的头像和篮球明星姚明以及银幕上的美人章子怡的头像一起放在北京街头的广告牌上,大多数路人肯定都不知道他是谁。但那些知道的人会说,中国需要像马军这样的人,而且对于这一类人的急切需求要远远超过一名体育巨星或一位电影明星。”

    ▲▲▲与水结缘
    说起马军与水结下的缘,应该从1993年他作为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的记者说起。当记者的日子里,马军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看到的是:黄河在90年代末每年断流近700公里,而且持续二三百天。河南、山东两省许多城市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曾经清澈的滇池是一汪死水;地处晋冀交界处的长城关口娘子关,原本风景秀丽,如今却是:挤满了运煤卡车的长队,煤灰和石灰染得黑白交杂的地面,让人窒息的空气,牙齿已经被饮用水中毒质侵蚀得斑驳腐蚀的当地老百姓。亲眼看到的一幕幕往往让马军触目惊心。
    马军对于环境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环境不是一切,但是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失去了平衡。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的水问题,马军从水资源的演变和治理入手,在研读了大量的科技文献、历史典籍,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考察后。1999年,马军写成了《中国水危机》

    ▲▲▲中国版《寂静的春天》
    1999年,马军的《中国水危机》出版。这本对黄河、长江、西北、东北、华北、东南、西南七大水域问题加以深入分析探讨的书,在国内环境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南西•刘(Nancy Yang Liu)和阿德菲大学(Adelphi U n iv e rsity )的劳伦斯R •苏利文(Lawrence R .Sullivan )教授的共同努力下,英文版的《中国水危机》于2004年出版。而马军应邀在美国环保局(EP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y)、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等学校、机构进行的演讲,海外的学术界及环保界更多地认识了这个写出《中国水危机》的作者。
    《时代周刊》写道:“对于中国而言,马军的《中国水危机》的意义也许如同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对于美国的意义。”
    早在1962年,蕾切尔•卡逊(R ac h e l C arso n )出版了她的《寂静的春天》。这本当时被看作惊世骇俗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也强烈震撼了广大民众。一年后,由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取证,最终确认了书中的结论——农药存在潜在危害。国会的听证会结束后,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组织由此产生,而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在此背景下成立。当年年底,就有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曾获诺贝尔奖金的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终于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彻底清除。
没有蕾切尔•卡逊需要面对的过于激烈的环境,马军的谦和让这本书“墙内开花墙外香”。现在,这本书已经成为许多海外学者研究中国水问题的案头必备。可惜最早的中文版在书店已经看不到踪影。当书商要求马军把书稿再版时,他只含蓄地笑了笑。对他而言,这本书已经告一段落,还有更多其他的事情等待他去完成。

    ▲▲▲记忆中的风景
    在马军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他身后的大书架上放着许多照片,里面记录着他曾经去过的地方。从云南沿着怒江延伸至西藏的小路上,他拍下一张照片:蓝绿的江水和两岸的青山相互映衬,飘扬着雪花的天空是风景的底。马军告诉我,那是怒江。
    “也许在城市的生活并不能让你感受到自然的真切。当我走在这个风景中,我体会到的是这些年发展中被逼迫到角落的自然。想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十几年的时间中就消耗这一切?现在我们还能领略到的一些山与水,是不是应该留一些给子孙们看看?”
    让马军印象深刻的还有虎跳峡。也许,虎跳峡在他的心中是一道不会消失的风景。当年,当他得知那里的水电开发项目迫在眉睫。他立刻动身前往中甸与丽江间虎跳峡所在的地方,为了再看一看可能不复存在的风景。
    在2004年9月的《新民周刊》上,马军引用地理学家和西方纳西学之父,洛克的话描述虎跳峡的壮美:“山顶上覆盖着白雪的悬岩,像钻石的皇冠闪闪发光。17000英尺(5182米)的山峰高高地耸入藏区蓝色的天空,而在山脚,约10000英尺(3048米)以下,亚洲最大的河流在奔流。峡谷越深越窄,平静的江水渐渐变为汹涌澎湃咆哮怒吼的洪流,飞溅的浪花冲击着狭窄的峡谷。……这条江水冲破很多坚硬的黑石灰岩,冲击着雄伟的玉龙山山脚。
    这条雄伟的大江越往前,开辟越深,冲决着一个个的山岩障碍,甚至冲决了这座高近20000英尺(6096米)的大山阻拦。”
希望若干年以后,这些深藏在记忆中的风景不仅仅只是被定格在照片中的瞬间。

    ▲▲▲马军的水情结
    “我承认我是有情结的。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这个情结,就不应该开发水力。但开发应该有底线,决策应该按照适当的程序,而不应该被某个利益群体主导。大自然是我们共有的遗产,我也有其中的很小部分。我应当把自己的诉求讲出来,同样其他的人也应当能讲出他们的诉求,决策者在广泛听取各方面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可以做更加合理的权衡。我们都说以人为本,但是环境与人的利益归根结底是一致的。如果人为地把人类与环境对立起来,那么所谓‘保障人的利益’不过保障的是某些人的利益。而另外一些依赖环境生存、发展的人,他们的利益一定会受到影响。”
    马军承认他的水情结,但这个情结里充满了理性的思考。2005年6月,针对“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说法,马军在《南风窗》上发表文章。文章对于“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环境为本”、环保人士是“为了生态而生态”等观点做出了自己的表述。他写道,以人为本的立意恰恰不是要强化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反而是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协调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今天,当问及马军是否依然坚持当年的观点时,他坚定地点点头,并重申他的立场和态度——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第一张水污染地图
    如果当年那篇与人商榷的文章让马军面对的是学术权威,那么今年9月开通的“中国水污染地图”会让马军面临什么?
    通过这张数字地图,可以检索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水污染地图设置了三类数据:水质信息(包括地表水、主要河流、主要湖泊、地下水、近海海域的水质综述)、排污信息(包括废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废水排放、重点陆源入海排污、面源污染排放综述)以及污染源信息(包括不达标企业名单、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名单、污染事件排放综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情况)。在地图中列出的2500多家污染企业中不乏大企业,也包括若干跨国公司。
    地图中,基于水质监测、排污状况和污染源信息公示三方面的“环境信息公开指数”的栏目里,超过100个城市的得分为零(满分为100分),因为他们没有向公众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水污染信息。
    对于地图中的数据来源,马军说道:“地图中的数据来源有两方面,政府的数据和民间的数据。政府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公报、各地区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质量公报等官方渠道和权威调查数据。由于民间的数据审核的困难。因此,我们会把它与官方的数据做出区分。对于政府公布的数据,我们应该重视。比如,2004年,北京市环境公报里没有提供多少有意义的数据。但是它的2005年公报,不但提供了非常多有意义的数据还做出了非常漂亮的图——以地图的形式,把水质的情况直观地呈现给公众。而这个变化反映了政府对信息公开所做出的努力。也希望我们的水环境在经历了这些年后,能早些迎来一个拐点。拐点之后,它将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这个‘拐点’目前还没有到来。我相信,当这张图上能看到那个‘拐点’时,将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所有可以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中,马军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机制问题。正如前几天《中国日报》(China Daily)援引路透社(Reuters)对马军所写的文章标题所说:公众是解决中国水污染灾难的关键(Public is key tosolving China pollutio nwoes)。“一些污染情况,有时在法院很难得到解决。很多时候,产生污染的企业甚至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通过这些被公布出的信息,至少公众能很好地了解,哪些企业是违反了法律法规。而作为消费者的公众,他们拥有自己的权利,其中包括他们对于企业在环境处理上的监督,以及对于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信息的知情。通过被公开的企业信息,公众可以自己再次抉择我们是不是需要继续使用这些企业的产品。”
    “依靠公众,改变目前自上而下的水资源体制,代之以建立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应该是解决中国水危机的最终途径。”这句早在1999年写入《中国水危机》的话多少已经表明了马军设计“中国水污染地图”的初衷。
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国家环保总局早在2003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其中,首次明确“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都应当有公众参与”。以及2006年环保总局正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对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做出了相当具体的规定。对公众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特别是要公告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对策和措施的要点,环评结论要点,公众查阅环评报告文件简版的方式和场所等。

    ▲▲▲奔跑中的理想
    目前,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数据的不断补充、删减、修正、完善……在不久的将来,马军和他的同事们甚至还希望能制作关于中国其他资源的地图。马军,这个将浪漫主义、理想主义与偏执结集在一起的人,这个曾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穿越内蒙古,两渡黄河,深入西南的人,这个足迹踏遍中国几乎每一个省区的人的脚步不会停歇。
    •个人简历•
    马军,38岁,北京人。1992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毕业。1993年~2002年,任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研究员、记者, SCMP .c o m 北京首席代表。2 0 0 2年至今,博信国际信息咨询公司(Sinos phere Cor poration)环境政策咨询师。
    马军长期致力于中国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调查和公众普及。1999年,他的《中国水危机》一书,第一次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几大主要水域面临的洪水、断流、水短缺、水污染等问题,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马军作为耶鲁大学“世界青年领袖项目”中国区唯一代表,在美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与考察。
    2006年5月,马军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同时入选的中国人还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美电器负责人黄光裕、台湾导演李安。
    2006年9月,马军出任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由该中心制作的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来源:青年时讯,作者:记者 钟蓓,2006-10-11)


评论】【 】【打印】【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3 water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10-64631602 传真:+86-10-64617055
 E-mail:webmaster@waterchina.cn  MSN:waterchina.cn@hotmail.com
通用网址:水业中国 中文域名:水业中国.com
 沪ICP备05024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