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人工湿地技术作为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有大规模应用。城市污水在3小时~5小时内流过200余公顷的沼泽湿地后,硝酸盐即可减少63%,磷减少57%。据悉,由江苏省常州市与德国专家合作,在新北区的农民小区,“种”出一片世外桃源般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据介绍,德国专家对小区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每家每户的污水全部用管道收集。污水先流入沉淀调节池,这个池子里有活跃的厌氧细菌,它们将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截流”下来,吸收沉淀。沉淀后的污水经过“湿地心脏”污水泵站,通过大阻力配水系统将污水抽出,均匀洒在生长着芦苇的生态滤床上。
技术人员说,滤床上的微生物和芦苇是“清道夫”。滤床上依次覆盖着砂石、无泥粗砂、鹅卵石等,石子上覆盖着一层青苔状的薄膜。这些是滤床基质,大小搭配很有讲究,透过显微镜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层层过滤、吸附。根系发达的芦苇则把氧气带到湿地系统内,进行分解。处理后污水化学需氧量削减率达90%,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一级B标准。
为了休养生息,生态滤床两块“轮岗”,每星期换一次班。每6个月清理一次积淀污泥,风干后成为附近葡萄园的有机肥料。农民说,这种肥料肥得不得了,比氮肥还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