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 网上展览会
时 间:
关键词:
 
用 户:
密 码:
 







上海:体制魅力焕发节水张力

http://www.waterchina.cn 2006/12/20 中国水利报

  置身上海,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快速而紧张。正如上海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步伐,虽然2000年起步并不算最早,但是改革成效却高效而彻底。

  体制理顺了,许多工作便迎刃而解。在水务一体化的制度魅力下,上海市涉水事务管理犹如一张周密的大网迅速向四周延伸,其张力与活力与日俱增,势不可挡。当“节水中国行”记者团踏访上海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上海正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通过完善节水法律法规、创新节水管理体制、开展集约化供水、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和推进科技节水等措施,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全行业、全覆盖、全过程的节约用水管理体系,万元GDP用水量从2002年的184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125立方米……

  四面环水仍“盼”水 水质型缺水困扰上海

  “50多天没下雨,你们一来就把雨水带来了,这场雨,我们盼了很久了。”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沈依云的开场白有些语重心长。

  盼雨?上海北枕长江口,南濒杭州湾,西连太湖,东临东海,四面环水的上海怎么也会缺水?

  诚然,从水资源总量上看,上海不存在资源型缺水,却是个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以苏州河整治为例,上海近年来的城市水环境大为改观,老百姓有目共睹。但市区主要河道Ⅱ、Ⅲ类水体仅占14%,若以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标准来衡量,本地优质水资源并不多,只能在过境水资源——长江和黄浦江中取水。然而,黄浦江因河道通航随时可能造成河流污染,长江也时常面临咸潮的威胁,尤其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既是长江枯水季,又是咸潮高发期,每次咸潮约持续8~10天。就在我们到达上海的11月16日早晨,长江上的第四次咸潮刚刚结束。

  综上,上海的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是暖冬,目前的用水量几乎与夏季高峰时段一致,这种压力是很大的,供水处的同志为此好几个晚上没有合眼。现在就盼着下点儿雨,天气变凉居民的用水量就会降低,径流量也会增加,这是一种双赢。”沈局长的一席话点醒了我们:丰水地区也必须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务一体化“管”水 节水管理游刃有余

  “除了口水和香水,凡是涉水事务,我们这儿都管!”上海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陈远鸣的一番趣言,道出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水务一体化。

  2000年5月13日,上海市水务局组建成立,实现了城乡一体、水行业全覆盖的水务一体化管理。2005年3月,在水务一体化的基础上,上海市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以“三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政事(事业单位)分开、管办分开。

  说起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优势,水务局副局长沈依云深有感触:“就以从太湖调水改善黄浦江取水口水质来说吧,以前市自来水公司需向市政公用局、市建委、市农委、市水利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层层上报,仅一次调水就要经过6道甚至更多的关口审批,费时费力。而现在只需市水务局与太湖局直接联系就能完成。”

  “龙王”少了,关系理顺了,接下来的水务管理便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近年来,上海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节水管理体系,不断强化节水工作的基础管理。其中,取水许可管理一马当先,这是从源头上控制用水量和水污染。凡是新建、改建、扩建的取水项目必须强化水资源论证,对不符合上海产业政策的高耗水行业和未通过节水论证的相关项目不予颁发取水许可证。其次,凡地表水公共供水管网到达地区的深井,要分阶段逐步停止取用地下水,坚决把地面沉降控制在毫米级范围,自2003年至2006年6月底,全市共关闭深井近400口,地下水开采量从9793万立方米下降到7452万立方米。

  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上海的节水管理模式有所创新,正在试行计划与定额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就是以各行业用水定额为依据,制定全市年度用水总量计划,对非居民用户实行用水计划考核。目前在学校、宾馆和医院等主要非工业行业中进行了探索和试点,今后将逐步扩大到其他行业。

  城乡集约化“供”水 合理高效配置水资源

  在林林总总的节水管理做法中,记者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上海集约化供水。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也是上海关于水资源节约、保护、优化配置的大手笔之一。

  就全国来说,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还很突出,而上海的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9.99%,几乎所有城乡百姓都喝上了自来水。目前,除中心城区的13家水厂和部分区县自来水公司外,大部分乡镇水厂就近取水,取水水源、处理工艺、管理水平等均不符合上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纲要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进行集约化供水,化零为整,重新分配水资源和水市场。

  所谓集约化供水,是指实施原水统筹供应、水厂规模经营、区域统一调度、服务优质高效的自来水供应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减低管网漏失率,提高供水水质和提供优质服务,以达到社会、企业和用户的效益最大化。

  2004年起,市水务局会同相关区政府,在青浦东部两镇、松江东北三镇和宝山区、奉贤区、嘉定区,采取由就近市属公司逐步切换和全面接管,区属骨干企业就近全面接管的方式推行集约化供水工作,其中国有资产无偿划转,资金筹措采取政府50%、区县30%、企业20%的方式适当补贴,而受益百姓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完全享受到中心城区的供水服务和优质水源。目前上海共关闭46口深井,减少了31个取水口,自来水厂由原来的209家减少到179家,改善了71万人的用水水质。

  他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上海的水厂由目前的209家集约整合为50家左右,每个区组建1~2个以资产为纽带的自来水公司,届时所有原水全部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取水,供水水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标准。

  经济杠杆“调”水 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

  当一吨水的水费还不如一瓶矿泉水时,谁还会想到节约?

  据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郭孟卓介绍,国外许多国家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水费支出一般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左右,上海更是微乎其微,仅为0.57%。截至10月月底,上海现行居民用水价格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6位,其中供水水价为1.03元每吨,排水费为0.9元每吨。

  对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还有相当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可供分配,水市场很难培育,于是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便成为节水机制形成的关键所在。有关专家表示,在目前相对较低的水价水平上,价格杠杆在节水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2004年,上海市开始对居民用户排水费实行“阶梯式”水价,将用户划分为居民用户、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排水户和重点监测户四档,根据排污的性质分类计价,充分体现了多排放多付费的原则。同时鼓励节约使用与循环利用水资源,凡是洗车行业使用循环用水的,水价为1.5元每吨,不使用的水价为5元每吨,特种行业水价为10~15元每吨。

  “实行阶梯式水价,最重要的一点是严格控制基础水量。有些南方城市每户居民的基础水量为每月25吨,这就等于形同虚设,毫无意义。目前上海正在制订新一轮调价方案,把基础水量定得很低,居民稍微不节水就会超量加价,这才能体现节水的效率和效益。”沈依云如是说。

  科技创新“节”水 先进技术引领全国

  无论是在农业灌溉还是城市供水、绿化乃至工业生产各个方面,科技创新都在上海节水中大放异彩。

  “我们将屋顶雨水收集起来,通过人工湿地系统自然净化后灌溉蔬果,不仅节水而且环保。”松江区排灌管理所所长顾韶君告诉记者。松江区五厍现代水利园区500亩连栋大棚外都设有UPVC排水管,直接将雨水送到蓄水池,然后经过栽有美人蕉、剑兰等湿地植物的人工湿地系统自净,去除水中悬浮物及污染物等,为园区经济作物提供更加洁净、优良的灌溉水源。

  针对辖区内河道较多的特点,上海浦东新区从2002年起探索抽取河水、管道雨水冲洗道路和浇灌绿化。“以前我们都通过消防车运送自来水浇灌绿化,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目前1000万平方米公路绿化带下都铺设了PPC管道,就近抽取河道雨水浇灌,每年可节水650万立方米,节约资金1300万元。”上海市浦东新区公路管理署署长李德明说。

  过去,市政管道施工往往导致一部分居民家中停水,而且新旧管道接龙时要放掉旧水管中的水,清洗后再连接,非常耗时费力。最近,上海市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不断水开机”技术,能在不断水、不降压的情况下进行自来水管道接龙,有效地保证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

  无水洗车,前两年还是个新鲜词,现在却作为一项环保技术和节水措施在上海逐渐推广。所谓无水洗车,是化学清洗和物理清洗相结合的一种清洗方法,直接利用中性pH值的专业清洗剂进行去污、上蜡,而整个洗车过程不需要用水来冲洗,也就不存在污水排放,2个工人10分钟就可完成汽车外部油漆部分的操作。按喷水洗车一次需0.3吨水计算,上海100多万辆车都采用无水洗车的话,一次就能节约水资源30多万吨,而且过去马路洗车摊“门前一桶水,水中一块布,车来洗衣粉,车走一摊泥”的污染状况就此一去不返。

  ■记者点评 突破体制天地宽

  上海节水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体制顺,决心大,投入足,效率高,开局即“阔步向前,全盘皆赢”。究其缘由,最根本的动力还在于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体制保障。这不仅是上海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当地政府高瞻远瞩、宏观决策的体制构想,更是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试想,如果今天的上海还是“九龙管水”、政出多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与推广就远远不及当前的平顺和高效。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做事的理念和方式往往更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传递行业最前沿、最鲜活、最具潮流的声音。我们看到,在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上海率先在全国提出以“三分开”为核心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全国第一家推行城乡集约化供水的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科技含量同样全国领先……正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体制优势,成就了上海水务敢为人先的梦想和一个个“全国率先”。也许,只有体制理顺了,才有了阔步向前的动力和源泉,才有上海今天“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从容与执著。  (作者 杨勤)


评论】【 】【打印】【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3 water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10-64631602 传真:+86-10-64617055
 E-mail:webmaster@waterchina.cn  MSN:waterchina.cn@hotmail.com
通用网址:水业中国 中文域名:水业中国.com
 沪ICP备05024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