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 网上展览会
时 间:
关键词:
 
用 户:
密 码:
 







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何进行污水治理

http://www.waterchina.cn 2007/8/8 经济日报

    (水业中国网上海站8月8日讯)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多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和生活用水增多,大量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及渗入地下,导致众多水源遭受污染,许多地区严重缺水,直接威胁到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保护生态,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正逐步采取有效措施,唤醒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节约用水。同时,加大投入,研发各种新技术,科学治理污水。各个国家在这方面都有哪些经验和做法?本报特约请部分驻外记者介绍所驻国家的污水治理情况,将分上下两期刊发,以飨读者。

    新加坡  综合治污  责罚分明



    图为新加坡一污水处理厂一角。     李  满摄


    走进新加坡克兰芝污水处理厂,与想象中的异味刺鼻完全不同,这里鲜花盛开,绿树掩映,厂区环境整洁优美,建筑色调搭配和谐,几乎闻不到任何臭味,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各式各样的管道和密封的水池。它于1975年建成投产,目前污水处理量每天15万立方米左右。新加坡共计有6个污水处理厂,年污水处理量约5亿立方米左右。

    新加坡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国内的生活废水、工业排水及农场废水。新加坡政府环境及水资源部自1972年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发展综合排污系统工程,以便收集和处理废水。新加坡通过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采用活性污泥工艺对污水进行二级处理,然后就近排入附近水体,最终流入近海,或输送至附近再生水厂循环利用。新加坡还引进了膜生化反应器技术,使污水处理厂省去了预处理、曝气、沉淀等工艺,直接加膜过滤处理,效果非常好。这种方法既省时省力省钱,又减少了污水处理厂的占地面积。

    新加坡法律规定,建于地上的污水处理厂周围的隔离带需要2公里宽,建于地下的污水处理厂周围的隔离带需要200米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区不断向外扩展,新加坡原有的污水处理厂越来越靠近市区,附近居民越来越多,厂区所处的地块也价格暴涨。为了节省土地和扩大污水处理规模,新加坡政府提出,未来的污水收集和处理体系采用深层隧道系统。其总体设想是:支线排水管道从现有排水系统收集污水,由重力输送到深水管道。深水管理由重力输送污水到最终的两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达到排海标准后,由排海口向深海排放。

    为此,新加坡计划在本岛比较偏远的东西两端位置修建“樟宜”和“大氏”两个新的污水处理厂,将现有的6座污水处理厂采用深层隧洞系统连接起来,以重力流的方式将污水送至东、西两座大型污水处理厂。由于用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取代众多小型污水厂,运行、维护更为高效和经济,规模效应更为明显,污水厂尾水也便于引到更远的深海排放。原有的6座污水处理厂逐步淡化作用甚至最终取消,从而提升周围物业的发展价值,污水处理厂本身的地块也可以另寻新的用途。

    新污水处理厂修建分两期工程:一期工程连接4座污水处理厂,已于2005年完工并投入使用。这4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通过深层隧洞输送至新建的“樟宜”污水处理厂,采用活性污泥工艺进行二级处理后离岸深海排放。二期工程拟连接其余2座污水处理厂,将污水输送至新建的“大氏”污水处理厂,计划在2015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深层隧道采用重力非满流形式,混凝土浇注,直径为35米至65米,掩埋深度30米至70米,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隧道设计使用期内无需维修,最长距离的部分达40公里。污水厂采用地下式,分为3层,泵站扬程80米,污泥消化后主要用于海洋填埋,污泥消化能量用于场区发电。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加坡已经建成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铺设的下水道总长度达3000多公里,目前100%的人口生活区域均铺设了下水道。新加坡目前日处理废水能力达100多万立方米,处理率达到100%。一些初步处理后的水经过进一步处理后作为工业用水使用,脱水后的污泥用作填海造地、植树和种草皮的材料,实现了再利用。为了节约用地,新加坡政府逐步采用集约和有盖的污水处理设备。自1992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已经拨款超过10亿新元改造和提高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

    早在1976年,新加坡政府就颁布了工业污水处置法规,规定对工业废水的污染控制方法有两种:一是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允许自行处理后达标排放;二是监测排水口,防止污染。在生产废水排放处安装自动监测装置,超标排放时闸门自动关闭,非环境部人员无法启动闸门。如果在定期的工厂排水监测中发现超标物质,第一次超标排放的最大罚款是5万新元,第二次和更多的超标则是每次10万新元,甚至包括追究企业负责人的刑事责任。如此重罚,使工厂企业不敢以身试法。同时,政府每年还拿出巨资安装污水处理设备,修建化粪场,把粪便、秽物、污水处理成肥料、燃料以及工业用水,变废为宝,消除污染。

    位于市中心的新加坡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能乘船游弋在河上欣赏风景。然而令人感叹的是,新加坡建国之初,这条河上曾到处是垃圾和废水,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人们避之不及。1977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10年综合清理计划,使用重罚与搬迁相结合等措施,一面合理发展工业,一面清除污染源。如今,这条从前的臭水沟已面貌一新。

    “造”新生水  “开”新水源



    图为在新加坡新生水展览馆里,讲解员正在向一群学生介绍新生水的制造流程。

    李  满摄


    “有点甜。”尝了一口瓶装新生水,吴婷婷对记者说。她是上海交大附中高一的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加坡暑期夏令营,参观访问新加坡“新生水展览馆”。所谓“新生水”,就是新加坡对污水进行再循环处理,使之清洁并可供人饮用的水。经过专家鉴定,新加坡生产的新生水各项水质指标都优于目前使用的自来水,清洁度比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饮用水标准高出50倍,当地98%的民众对新生水持接受态度。

    新生水的生产利用了“微过滤”和“逆渗透”两项先进技术。整个生产过程分为三步,先通过微过滤系统把污水中的粒状物和细菌等体积较大的杂质过滤出来,然后用高压将污水挤压透过反向渗透隔膜,将已溶解的盐分、药物、化学物质和病毒等较小杂质过滤出来,最后再经过紫外线消毒,就得到了可循环利用的“新生水”。其中,反向渗透隔膜技术是生产新生水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反向渗透隔膜的微孔非常小,能挡住细菌、病毒和化学物质。打个比方说,假设将反向渗透隔膜、水分子和污染物都放大1亿倍,那么反向渗透隔膜微孔可以允许体积如网球大小的颗粒通过,比较而言,水分子的体积如同乒乓球,通过微孔毫无问题;而受污染的化学物质和药物体积有足球大小,病毒的体积相当于一辆大卡车,细菌的体积相当于一幢两层楼,都无法通过微孔,当然被阻隔在外。

    新生水技术最早源于美国的太空研究,加拿大等国也掌握了此项技术,但真正将该技术推广应用的则是新加坡。新加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污水再循环相关技术,1998年开始试验新生水生产,2002年宣布新生水技术研发成功。当天正值新加坡国庆日,每个参加庆典活动的人都得到了1瓶新生水作为礼物。数万人共饮新生水,庆祝新加坡独立37年,一时传为佳话。目前,新加坡共有4座新生水厂,每天可提供20多万立方米的新生水,大约占每天供水的13%。4年后预计第5座新生水厂投入生产,新生水的总产量将达到全国供水总需求量的30%。

    新生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日益显现。在工商业层面,新生水的广泛应用,既减少了水量消耗,又摊低了水价成本。在新加坡,商业大厦为节省耗水,冷却系统往往会把水重复使用,直到水的污浊程度达到某个饱和点。新生水因为较为纯净,可以循环使用的次数比自来水多,因此不需要经常更换新的冷却水,从而减少了总体的耗水量。同时,一些芯片制造厂商也更青睐于使用较纯净的新生水清洗芯片。相比而言,自来水纯净度没有那么高,必须经过过滤才能用于清洗芯片,操作步骤和成本都要高出许多。据了解,已有超过300家商业企业使用新生水,较大幅度地节省了原来的工业用水。在降低水费方面,新生水的生产成本是海水淡化的一半,价格比自来水便宜至少10%,并且还在不断降低价格,使用新生水取代自来水,用户水费将省一成。

    在生活用水方面,新加坡从2003年2月正式启动新生水推广活动,向市民免费赠送了大量瓶装新生水,鼓励人们尽可能多地使用新生水。同时,新加坡开始将少量的新生水注入蓄水池和天然水混合后送往自来水厂,经进一步处理后达到饮用标准,间接作为饮用水供应。目前新生水的注入量大约每天18万立方米,这一比例不到全部饮用水的1%,新加坡的目标是2011年逐步增加到每日45万立方米,在2013年左右将这个比例提高到25%。

    值得一提的是,新生水的诞生和推广,使新加坡在污水治理和再循环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不仅实现了从依赖走向自立的转变,而且开始不断向外输出水资源解决方案。新加坡极具远见地提出要力争成为全球水务枢纽的目标,并将全球环保产业确定为战略性增长领域。水务在环保产业中约占40%,因而被视为世界最大的商机之一,新加坡预期在未来10年内,将自身在全球水务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3%。今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新加坡环境与水业发展局,推动水务业的国际合作项目,开拓海外市场。

    总体而言,新加坡有4大供水来源,即国内集水、进口原水、新生水、淡化海水。其中雨水收集和进口原水占用水总量的75%,其余25%为新生水和淡化海水。由于进口原水购买费用比较可观,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未能突破、规模效益不明显等因素,新生水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新生水已经成为新加坡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非常重要的水源之一,未来随着不断的科技创新和成本降低,将会占有更高的比例。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李满,2007-8-8)(水业中国网陆僶睿编辑)


评论】【 】【打印】【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3 water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10-64631602 传真:+86-10-64617055
 E-mail:webmaster@waterchina.cn  MSN:waterchina.cn@hotmail.com
通用网址:水业中国 中文域名:水业中国.com
 沪ICP备05024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