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武汉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关于搞好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依法保护水环境案》,被列为3号议案。议案交办后,全市点源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河流湖泊水质监测表明:湖北众多水域中,已有不少水体受到污染,特别是城市近郊湖泊和城市内湖污染已十分严重。城市湖泊水质超标率高。且同一湖泊水质超标项目多,总氮、总磷几乎所有的湖泊都超标,制约了生产、生活的发展。而排污口排污是水体污染的根本原因。
2003年7月17日,武汉市世行贷款污水治理项目(一期)工程近日正式投入使用,武汉市污水处理能力由6.4%提高到21.6%,105万市民告别污水。著名东湖风景区水果湖泵站经一年多建设也投入运行,茶港和水果湖等主要排污口的晴天污水和初期雨水已不再排入东湖。目前,东湖截污工程已实现20个排污口的截流,可截住入湖污水的70%,每日可截流污水约20万吨。
特别是医疗废水含有大量病毒和细菌,传染性很强。8月初,武汉市环保、卫生等部门对该市71家区级以上医院医疗病人大小便、清洗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液、手术及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排放情况调查发现,这些医院日排放医疗废水2.3万多吨。
一些有医疗污水处理设施的医院,也存在废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或擅自停运的现象。对此武汉市政府要求该市所有医院在今年12月底前建成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彻底实现医疗废水无害化处理。
但这只是排废后的未端治理,治理水土流失才是保持水质的源头措施。据介绍,由于丘岗、河网密布,降雨丰沛,近年来,开发建设活动频繁,武汉市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5%,每年有300多万吨表土流失。水土流失将农药、化肥、土壤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动植物腐殖质带入水体,使水体中悬浮物、总磷浓度、含沙量等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水利、农业、林业生产的发展,加重了旱涝灾害,淤积了湖泊、河道、水库,影响了城市景观和区域生态环境。
针对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8月9日,由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和武汉市水务局联合编制的武汉市第一部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武汉市水土保持规划》,从源头治理水土流失,规划分为近期和长期两个阶段,经过20年整治,投资8.19亿,水土流失程度全部控制在微度侵蚀以下,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达到35%以上。
近年来,武汉港水域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主要是船舶流动造成的污染,经粗略估算,通过武汉港的船舶将2/3的垃圾和3/4以上的油污排入长江,每年总量在1万吨以上。
据悉,武汉将今年年内开始建设我国首个内河船舶防污工程。一期工程将投资300余万元,工程包括在青山监督站建立一个实验室,在阳逻、二桥、大桥等6个监督站的巡逻艇上配置便携式红外摄录和检测设备,对油污采样分析,提高监测、治理能力。
几乎与此同时,国家重大科技“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示范区选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地区,历史上,汉阳湖泊纵横交错,但近年来水系分割、功能萎缩、污染严重。作为全国第一个城市水环境改善重大科技项目,对享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盛誉的汉阳,对整个武汉市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从未端而且从源头治理水环境,尽管项目包括3部分:以月湖、莲花湖为重点的景观水体工程,以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南太子湖为重点的水质恢复工程,以生态技术为重点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但一经实施,将提高武汉市治理水体污染的能力。
(湖北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