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指出,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果不及时加以切实改善,甚至还可能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诚如一个公益广告所写的:“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世界上最后一滴水!”
为此,本报编发以下三篇报道,从节约水资源、水污染治理、水务市场化等不同的角度探讨我国水环境安全问题。
■本报记者 邹建锋
大江南北都喊“渴”
9月30日中午,山西大同册田水库支援北京的水沿着150多公里的桑干河流入了官厅水库。据介绍,这是北京首次从外省市调水,册田水库此次提供了5000万立方米的水源,官厅水库最终实际能收获3500万立方米左右。按照有关规划,山西的册田水库和东榆林水库今后将每年为北京输送6000—90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当然为北京调水的重头戏当数“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后将每年为北京输水10亿立方米。
水资源缺乏已经越来越困扰着北京这座特大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9月上旬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在市十二届六次人大常委会上报告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情况时透露:由于从从1999年到2002年连续4年枯水年,当前降水为多年平均595毫米的71%,北京连续第五个干旱年已成定局。为全市提供日常用水的密云和官厅两大水库上游来水日渐减少,潮白河汛期出现断流,水库现存水量只够供应10个月。
无独有偶,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省杭州市国庆前后用水也频频告急:先是城西一带居民遭遇“臭水”困扰,尔后由于钱塘江咸潮来袭,杭州五家自来水厂中的四家生产限于停顿,全城用水告急。
放眼全国,以上两个城市的供水问题可以说水资源缺乏的缩影。水利部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存在供水不足问题的有400多座,其中比较严重的有110座。目前全国城市每年的缺水总量达到6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的时候,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会缺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技术产业处处长王开宇近日在中国水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分析说,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原因首先是总量严重不足,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水资源分配不均匀,南北差别比较大,北方河流普遍缺乏生态用水并且已经过度开发:国际上普遍认为要保持河流的生态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能超过30%,但是我国一些河流已经大大超过负荷,譬如海河的水资源利用已经达到70%。
王开宇还指出,废水大量排放破坏了水资源的质量。目前全国七大水系有一半的水质属于Ⅴ类和劣Ⅴ类以上的。海岸污染也比较严重,近岸海水水质超Ⅳ类的百分比也比较高,赤潮的发生次数比过去高了许多。
德国柏林水务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恩斯特近日在全国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暨项目投资洽谈会上说,中国很多城市的水资源不敷使用,除了水资源建设问题,还存在水资源管理问题。他引用了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的一项调查结果,在270多座缺水的城市里面,有160座是水资源建设问题,110座是水资源管理问题。
水资源利用不善还表现在严重的浪费。有资料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然而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不足40%,有60~70%的水因灌溉技术落后、管理不当而白白浪费,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利用率;我国每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1立方米,发达国家则不到0.5立方米;我国万元工业产值耗水225立方米,发达国家仅100立方米;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40%,发达国家则达到75~85%;另外人们日常生活水资源浪费现象也比比皆是。
“节约用水”不仅是口号
“解决城市水危机,一定要把节水放在首位。”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近日这样强调,虽然听上去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水这种特殊资源来说,“节流”在世界各国都是解决供需矛盾的首选。
据恩斯特介绍,德国法兰克福市曾经做过一次节水方面的强大宣传工作,结果使每年的水资源消耗量下降了20%左右。同时,他还建议采用价格杠杆来调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我国不少城市近年来正试图用价格手段来促使人们更自觉地节约用水。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水价已经超过4元/吨,比上海高出一倍以上。根据北京市政府的计划,全市水价还将上调1元/吨左右。此外,对于超计划、超定额的用水还需额外加价。
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节水措施也正在缺水地区逐步推开。以北京为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农业停止种植水稻,水源地周边及上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力争2005年前,机关、学校、医院、宾馆、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强制安装节水器具;严格管理洗车、洗浴业,无营业执照、无循环设备和不以再生水或河水为水源的洗车点一律关闭;三星级以下宾馆的游泳、洗浴场所(不含定点大众浴池)暂停营业;等等。
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供再度利用的“再生水”也可能成为城市供水的一个重要来源。北京市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在中国水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透露,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污水处理后再利用非常重视,北京市排水集团为此专门成立了中水分公司,处理规模是每天提供中水水源47万吨。第一期工程30万吨已经在2001年投入运行,现在每天有22万吨的水打回城市,一部分给自来水厂,一部分成为工业供水,还有一部分是补充城市河、湖水源,另外还可用于冲洗道路等。今后将每年建1-2个中水处理厂,规模在4万吨到8万吨左右。(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