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10月24日讯)清远重拳治污两年来共投环保资金超21亿
日前,省环保局在清远市举行了“广东省地市级中心镇第一批污水处理厂动工仪式”。在此次全省中心镇首批动工的5家污水处理厂中,清远市就占了3家,分别位于该市清城区的石角镇、龙塘镇和源潭镇,总投资达1.98亿元,日污水处理能力达8万吨。这是该市为进一步加大环保建设力度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之一。
政府动真格奋起治污
近年来,清远市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去年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跨入了工业总产值“千亿俱乐部”,并跻身全省十大工业市,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清远现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环保建设跟不上工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个别工业镇曾一度出现了非法焚烧工业垃圾、电镀企业违法排放污水等现象,导致北江支流的乐排河、大燕河污染严重,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通报批评。这一严峻情况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强化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并将去年定为全市的“环保年”,全市上下打响了一场环境治理攻坚战。
今年7月6日晚,清远市委书记陈家记接群众举报:清城区龙塘镇部分不法分子露天焚烧工业垃圾现象再次出现。他马上召集市、区政府有关领导和市环保、公安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连夜部署打击非法焚烧工业垃圾行动。会后亲率特别行动小组兵分两路展开行动,至7日凌晨3时,共发现和处置了6处焚烧场共30个焚烧点,抓获违法嫌疑人18人,扣留汽车2辆。此举通过本报报道后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市委、市政府动了真格,困扰清远多年的露天焚烧工业垃圾的老大难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污染,保护好“珠三角的后花园”,清远市委书记陈家记、市长徐萍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旗帜鲜明地表示,清远作为重点发展地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污染企业坚决不引进,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了使速度和质量实现协调发展,该市首先在招商引资上设立门槛,重点选择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进来,污染的企业坚决拒之门外;获得准入的企业,一定要进园区,做到“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同时,坚持“没有污染的行业,只有污染的企业”的观念,让有污染的企业就地转型、改造、升级,改造升级无效的企业,即坚决淘汰出局。
重拳治污成效获肯定
近年来,清远市通过大举招商引资,共引进了1000多个工业项目。项目引进来了,如何通过监管督促企业做好环保工作成为了一道难题,清远市通过加强环境执法、关闭污染企业,腾出更多环境容量供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改善产业转移园区的外部环境。
据清远市环境执法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腾出更多的排放总量发展经济,从去年1月至今年9月,全市共出动11150人次对3422家(次)排污企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12宗,结案172宗,对252家企业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环保工作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先后关闭淘汰落后企业129家,其中小火电23家,非电企业106家。在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地市级中心镇第一批污水处理厂动工仪式”上,副省长林木声对清远市去年以来重拳治污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清远市通过加快污染减排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环保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新(扩)建15座污水处理厂
清远市环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清远从来都是慷慨的。据介绍,仅去年和今年清远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21.38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投资达2.56亿元,5个县(市、区)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染处理能力达到12万吨。
日前,省环保局、省发改委同意调整了清远“十一五”污染减排工程建设规划,将污水处理厂向重点发展地方调整。根据新的建设规划,到明年底清远市将新(扩)建15座污水处理厂,从而实现29.5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
粤东西北首批16座污水处理厂相继动工
昨日,随着梅州梅县污水处理项目的开工,我省在清远、汕头、河源和梅州等地首批16座污水处理厂项目近日相继正式动工。这些项目的动工标志着我省加快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正式启动,各地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驶入快车道。
首批开工的项目包括清远龙塘、源潭、石角污水处理厂、汕头北轴污水处理厂、河源中标的11座污水处理厂、梅州梅县污水处理厂等16座污水处理厂。
1980年→2007年:粤废污水排放量增五倍
近日,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谈及广东当前水源供需矛盾、水体污染、水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构成四大“水安全”突出问题。
据黄柏青对上述四大“水安全”突出问题的介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去年底统计全省供水总量462.5亿立方米(不包括对香港、澳门供水7.9亿立方米),高居全国第三位。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93立方米。水体污染问题严重。去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24.9亿吨(不含火电直流冷却水和矿坑排水量),约占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的17%,比1980年全省排污总量增加了近五倍。去年全年共监测评价江河河长7051公里,其中水质为Ⅰ~III类河长占75.1%;全省劣于Ⅲ类的河长达1754公里,占总评价河长的24.9%。建制市饮用水水源地合格率相对较低,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严重。水库富营养化占比较大。去年全省共监测评价水库湖泊水功能区50个,达标率只有18%。水土流失呈加剧趋势。最新的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数据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093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76%,其中各种人为侵蚀10039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8%。
黄柏青直言,造成上述四大“水安全”问题关键是水资源保护科学发展观的严重缺失,长期以来水资源保护被水污染治理所替代,没有形成水源保护合力。涉水行业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水资源质与量的管理及保护不相协调,难以形成有效合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机制缺失,严重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梁有华、达海军,上海供排水项目网胡旺云编辑,2008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