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 网上展览会
时 间:
关键词:
 
用 户:
密 码:
 







青海省政府考察团赴福建海南考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http://www.waterchina.cn 2008/11/10 青海日报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11月7日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吹响新的催征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神州大地竞相展开。国务院研究支持青海省等省藏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高原大地将迎来西部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幅又保持较高增速,经济社会发展一路风劲帆远。站在新的起点,如何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凭借扶持政策的东风,如何再上台阶,以更高水平、更快步伐、更好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高原人在不断探索、不懈追求。

年初,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如何组织实施好这个战略,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0月18日至26日,省长宋秀岩率由副省长邓本太及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农牧厅、省环保局、省林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省政府学习考察团,前往福建、海南两省,重点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考察、取经。考察中,宋秀岩一行深入城镇、农村、山区、企业、农户,详细了解两省区域发展规划、环境资源优化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城市规划、生态村建设等工作,学习兄弟省份在新一轮大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青海实际,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青海实际的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中的大智慧,才能催生工作上的大手笔。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找准发展定位

“大念山海经”、“建设闽南金三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思路,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04年初,为进一步加快发展,福建省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该思路一经提出,立即在省内外和海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并迅速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

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学习考察中,宋秀岩一行深入到厦门市园博苑、园林植物园、鼓浪屿,龙岩市上杭县山区,南平市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州森林公园、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集团等考察调研,所到之处,大家深深感触到了大思路带来的大变化:目前,已有52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与福建签署合作协议、会议纪要与备忘录,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与福建接壤的广东、江西、浙江等省的11个城市与福建省9个设区市已就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共识,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台湾百大企业在福建的投资已增加至40多家,台商在福建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已成为全省上下实实在在的行动,已成为福建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闽台交流与合作的生动实践。

宋秀岩深有感触地说,福建省根据现阶段的发展要求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思路,这是一个大手笔、大动作。福建省自2004年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边实践、边完善,并于2007年制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成为纲领性文件,把这个思路变成人民的意志,变成广大群众自觉实践的指南。我们要学习福建的先进经验,善于把握时代特征,勇于解放思想,深化对省情的认识,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省情实际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和措施,切实把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近年来,海南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依托比较优势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找到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海南省情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今年,海南省又提出,争取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把海南建成国际旅游岛,建成生态文明示范省,努力使海南成为我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思路决定出路。考察中,大家一致认为,福建、海南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喜人成就,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符合本省实际的发展之路。大家进一步感受到,发展是解决青海一切问题的关键;推进新阶段的发展,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各自的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体现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现状、人文环境等特点,建章立制,着力构建生态立省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从海口到三亚,从污水处理厂到生态文明村,短短3天的考察中,宋秀岩一行横穿海南岛,一路伴行的景色,始终是郁郁葱葱的绿色,一路讨论的话题,始终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大家了解到,在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上,海南也是走过弯路的。在建省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为了急于改变落后现状,片面追求高增长,结果经济大起大落,资源无序开发,给海南的健康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痛定思痛,海南人在实践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优势和资本,是海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随后,建设生态省的决策提上日程,各项法规政策应运而生。

《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规定》、《关于消除白色污染的决定》、《关于建立无氟省级区域的决定》……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之后的9年里,海南省充分运用全国人大授予海南特区的特别地方立法权,省人大制定和修订了23项地方法规,省政府制定和修订了29项政府规章,内容涵盖森林、水体、大气、海洋、土地等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保证了生态省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同样,福建省在生态省建设的实践中,把出现的新问题、采取的新措施、提出的新理念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着力完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他们突出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保护,颁布实施了九龙江、敖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办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颁布实施了矿产资源、野生动物保护、水土保持法、浅海滩涂养殖的管理条例或办法。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生态省的建设保驾护航。

万涓汇聚向大海。从三江源头到八闽大地,从青藏高原到南海宝岛,考察团每个成员脑海中,始终有一个关于“水”的话题:作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青海高原为保护清洁水源做出了贡献,青海的百姓在生态保护中做出了牺牲。如何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体现公平原则,实现源头欠发达地区与下游发达地的共同发展?考察中,兄弟省份从省内流域的实际出发,对生态补偿进行了积极探索:2003年起,福建省按照“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探索制定了生态受益地区向生态保护地区提供经济补偿的办法。省级建立了闽江、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扶持上游地区生态建设。晋江流域下游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补助上游水污染治理;福州市对闽江支流大樟溪上游的永泰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同样,海南省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方面也有完整的思路:从去年开始,海南在财政预算当中专门列出生态补偿基金,用于对中部生态核心保护区和水源地进行生态补偿。今年,又安排资金用于补偿中部山区农民因保护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损失。

深入考察的过程,就是解疑释惑的过程。大家认为,青海的生态环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保护和建设好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就是为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在青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始终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方面,福建、海南两省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深入推进生态立省战略,有必要根据我省的经济发展现状、人文环境等特点,建章立制,从政策、法律、机制等方面保障生态立省战略顺利实施,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问题。根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实践,对生态补偿的总体思路、生态补偿的主要内容、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等进行认真研究,向国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同时,要认真总结以往资源有偿使用改革方面的经验,对矿产、水、土地等资源,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防止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关键举措

沼气发电月生产30万度电,可满足工厂30%的能耗;污泥销售用做农业制肥底料,年创收30万元;中水回用,用做城市景观用水的水源……1999年,海南在提出建设生态省的同时,在海口市开建了白沙门污水处理厂。当年,该工程建成投产,设计处理能力30万吨/天。

10月23日,考察团专程到白沙门污水处理厂,深入了解工艺流程、污泥资源化利用、沼气发电、中水回用等相关情况。在这里,考察团一行深入考察了海南省以循环经济模式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做法。大家了解到,海南省将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35亿元,在全省所有市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使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70%左右。

污水处理厂,是处理发展和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南省三令五申地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无论做决策,做规划,还是发展经济或是搞园区开发、项目建设等,都必须守住生态环境这条底线,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在此大原则下,他们将海南岛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全省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及禁止开发区域。并对全省各项规划和建设项目预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重大建设项目实行更为严格的环境安全措施。1999年以来,海南否决了11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相继关闭了97家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小造纸、小炼钢、小橡胶、小水泥和小糖厂。同时, “限塑”、“无氟制冷剂”替代等各项工作在全省推开,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建立。

同样,福建省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不符合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标准等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项目),严格环保准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全省有6个区域和50个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福州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试点园区,三钢、厦钨、凤竹、泉港工业园区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去年,全省环保相关产业实现产值270亿元,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45%以上。

多年来生态省建设的不懈推进,使福建、海南两省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年以来,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福建、海南两省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海南省良好等级以上空气质量保持在100%,80%以上的江河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建省时的38%提高到2007年的57%。福建省去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2.96%,居全国首位。优越的生态环境质量,充裕的环境容量,正成为两省发展的优势和品牌。

大家在考察中认为,福建、海南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的模式,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能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老路;建设生态省,目的是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步伐。青海的特殊生态地位,决定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地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就是要坚持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以培育生态文化为灵魂,努力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着眼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着力推动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

在槟榔河周边辽阔的绿色田野上,村民们或耕作、或休闲,身旁不远处是一群群正在觅食的白鹭。附近村庄在浓密的槟榔树、酸豆树丛中若隐若现。自然和谐的美丽画面,构成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田园美景———10月24日,考察团一行在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文明生态村,充分感受了海南省在推动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考察团了解到,近年来,海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他们首先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脏乱差问题入手,帮助农户建设新型猪圈、厕所、燃气灶“三联通”沼气池,实现了“烧饭不用柴,点灯不用电,浇地不买肥,猪牛尽归栏”,既节约了能源,保护了森林生态,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时还为反季节无公害瓜菜生产提供了大量绿色有机肥,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全省各地还结合实际,把创建活动与发展庭院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开展环境整治、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加强民主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在全国推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9年来,全省共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33.4%。

考察中,大家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必须着眼于城乡一体化,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对我们来说,海南、福建省的做法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大家认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我们面临更多的困难,肩负更重的责任,也将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必须坚持全局观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首先,农区要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反季节的特色种植业;牧区以保护草原生态安全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其次,要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集中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创出一批特色优质的农畜产品品牌,建设高原现代农畜产品基地,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农牧民增收。同时,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牧区综合改革,加快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声。如今,国家即将出台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政策,如春风、如甘露、如号角,借此东风,青海高原将踏上新的征程……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洛桑才让,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08年11月7日)


评论】【 】【打印】【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3 water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10-64631602 传真:+86-10-64617055
 E-mail:webmaster@waterchina.cn  MSN:waterchina.cn@hotmail.com
通用网址:水业中国 中文域名:水业中国.com
 沪ICP备050244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