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到8月上旬,吉林省政协以“资源、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组织委员在全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情况的调研,并形成了《对生态省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建议》,昨天经省政协九届四次常委会议审议并通过。《建议》提到,自2001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水:水源污染和短缺相当严重
中东部水资源污染严重。根据2002年采样点监测结果,全省15条主要江河多数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尤其以城市段污染最重。每年近5235万吨污水排入松花湖,二龙湖水库污染未得到遏制。此外,我省近年来建设的几座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中西部水资源短缺。连年干旱导致白城市和四平市除嫩江外的河流几乎全部断流。地表水的严重不足,使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大量开采地下水。目前,全省共形成7个地下漏斗,面积达256平方公里。
土:黑土地面临彻底退化和消失
吉林省黑土地共有110.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的15.6%,而粮食产量却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近一半。长期掠夺式的垦殖和植被的破坏,使黑土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7.9%。黑土地面临着在几十年后彻底退化和消失的危险。同时,吉林省西部土地“三化”总体上仍未得到遏制。
自然保护区既管理又开发
表现在保护和开发职责不清,乱批乱建现象普遍存在,一大批建筑品位不高、污染环境、大煞风景,破坏自然植被。此外,保护区的管理设施落后,一些人员素质不适应要求。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既是保护者又是开发者,导致开发失控。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向保护区,掠夺式地采集保护区资源(如长白山保护区每年都有上千人进山采松籽)。
六条建议
关联干部提拔任用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省建设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党政班子和每一个领导成员身上,实行责任制,将完成任务和目标情况作为考核班子的重要内容,并与干部的提拔任用相联系。
加快立法进步
由省长挂帅,成立吉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建立保护区开发建设资金,统一审批使用,省级以上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审批权属新建管委会。同时,定期发布各保护区情况,建立起公开透明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开发与管理职能要分开
管理局专门负责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建设和保护。有损形象和污染严重的不合理设施,力争在短期内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拆除。将旅游开发等企业行为推向市场,组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将东辽河、辉发河、哈泥河发源区设立省级保护区。当前,要着重解决浑江上游白山段、东辽河上游辽源段、以及辉发河上游的污染。尤其要加大二龙湖水库的污染治理和松花湖的水源保护。
黑土耕地纳入农田保护
推广先进的技术方法和耕作管理制度保护黑土耕地资源。制定并实施黑土地保护规划,将先进的保护方法、有效的投入机制、完善的动态检测系统纳入规划并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
成立生态科技研究决策机构
成立生态科技研究决策机构,聘请有关专家教授作为研究机构的成员。建立科技项目开发基金,培育高科技生态示范区。建议省里设立“生态省建设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来源:新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