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西湖隧道于15日下午正式通车,这条蜿蜒在神秘西子湖下的现代化隧道会不会影响西湖的千年胜景?有关专家表示,经过严密的论证和科学的设计施工,西湖隧道并不会对西湖的景观造成影响。
西湖东岸的湖滨路既是游人远眺西湖的重要观赏区,又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道,从湖滨路一公园到六公园仅一公里长的路段经常成为杭州交通的“肠梗塞”地段,坐车有时竟需要15分钟。同时,为了还湖于民,让湖滨路成为步行街,西湖东岸也十分需要“第二通道”取代原来的湖滨路。
设计人员认为,狭窄的湖滨地区,左右扩展均无可能,由于西湖的特殊地位,在湖边架设空中通道的设想也被否决。曾有设计者提出在湖滨路下开挖隧道,但是历史悠久的湖滨路地下管线纵横,开挖难度异常之大。经过多方论证,杭州市最后决定,将这条“第二通道”设在西子湖湖底。
为了保护西湖,西湖隧道指挥部门专门请来中科院院士、南京玄武湖隧道施工建设者、上海隧道院专家和同济大学的教授等人,在隧道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指导,这一工程同时还经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论证。由于西湖隧道的建成,现在只要1分多钟,车辆就可以通过湖滨路原本需要近10分钟才能走完的路。
有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据测算,如果允许大型车辆进入隧道,那么隧道两端就要建20到30米高的风塔,以保持隧道内通风良好,但如此之高的风塔矗立在西子湖畔,将会使西湖美景受损,因此,现在的西湖隧道只允许车身高度低于3米(含)以下的小型客车通行。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述说,杭州最美是西湖,如果西湖边的任何建筑抢了西湖的“镜头”,那就是一个失败的建筑,隧道的设计理念同样遵循这一思路。设计者在西湖隧道南北三个出入口的装饰上曾颇费一番心思,最后确定设计的原则是:淡化洞口,不抢景、不突兀,与周边建筑自然协调。
西湖之美与人们千百年来的“精心打扮”密不可分。西湖原本是个与钱塘江相连的浅海湾,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不断淤积,海湾最终变成了一个泻湖。汉时,西湖仍随潮水的涨落而出没,直到隋代,湖泊的形态才基本固定。在经过白居易、吴越王镠、苏轼和杨孟瑛等人的疏浚保护之后,西湖这块璞玉才最终光芒四射。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