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标准久未出台,施工企业陷入发展瓶颈,高额初装费一时难取消
粤直饮水市场调查
直饮水系列报道之一
对于直饮水行业而言,广东省计委日前出台的一项规划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省计委公布的《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优质供水网建设规划意见》中称,“十五”期间,政府将对城市自来水厂和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消除“二次污染”,实现小区分质供水(编者注:通常被称为“直饮水工程”)。再用15年时间,力争在2020年让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优质供水网基本形成,所有生活用水都达到直接饮用水平。
但业界似乎未见太多振奋之色。原因很简单,广东省2000年就提出了“到2005年,优质供水网络将覆盖1000万人”的计划。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该计划的实现似乎任重道远。
粤仅30多万人喝上直饮水
2000年初,广东就提出:要用管道把直饮水送到各家各户,让市民告别用塑料桶买纯净水回家的现状。为此,广东计划投资80亿元,在珠江三角洲建造分质供水系统,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建设珠三角城市小区分质供水网,建设总规模为日供净水5万吨,力争在2005年让1000万人受惠。
然而,2005年愈来愈近,直饮水的覆盖面却与政府的计划相去甚远。国家水处理专家李仲钦教授直言:“到目前为止,珠三角直饮水覆盖的家庭大约只有8到9万户。按一户4口人计算,真正喝上直饮水的只有30多万人次。也就是说,千万人的覆盖计划只实施了3%。”据李仲钦透露,按原计划,现在的优质供水量应为日供5万吨,但目前实际的日优质供水量只为4500多吨。
直饮水企业良莠不齐
与此同时,直饮水行业队伍甚为复杂,企业数量、水平参差不齐。其实,产生这种现状也不难理解。与别的一次性消费的行业不同的是,直饮水是一个持续消费的行业,收取初装费之后,直饮水厂商还可以不断地按照实际消费水量收取水费。由此,规划中1000万人的消费市场更是魅力无穷。由于市场刚刚起步,行业门槛尚没有形成,于是大量的资金蜂拥而上,一起涌入这个行业。一时间,直饮水行业风头无两。
广州最早染指直饮水的广州水杯子公司总经理罗冬浦预计,单是广东省,该行业最火爆时,企业数量达到200多家。即使到现在,广东直饮水企业仍然超过40家。
而这些企业实力参差不齐。李仲钦表示,在这支由40多家企业组成的行业队伍中,上规模的企业不超过10家,而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的则只有3家企业。中科绿源副总经理李军认为,这种现状也造成行业鱼龙混杂,90%的市场集中于这10家企业手中,而另外的企业生存状态极为艰难。
行业标准久未出台
此外,直饮水行业标准的缺位成为行业关注的话题。虽然早在1997年,全国首例管道式分质供水示范工程已经在上海创立,而广东也早于1995年组建了分质供水研究攻关组,并于1999年年底投资启动广东省政府实施的分质供水示范工程——水杯子工程,但是,我国直饮水行业至今没有规范的管理标准。
在此背景下,有关部门只能参照其它文件检测水质。据悉,目前常用的文件有3份,分别是建设部颁发的《饮用净水水质标准》、卫生部颁发的《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而这3份标准的相关指标存在不同,比如对细菌总数的限制方面,三者的标准分别是每升水不高于50个、20个和100个。
李仲钦认为,由于监管标准的缺位,如何确保直饮水的质量成为严肃的话题。例如直饮水二次污染的问题,直饮水通过供水管道流入家庭,如果供水管道长期不用,水质是否还能继续保证?“事实上,这个技术问题目前还很难解决。”
值得期待的是,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已经制定了《广东省管道直供饮用净化水质标准》,而广东质监局也已开始对其进行审核。广东省计委农村经济处处长蔡木灵称,该标准的考核指标共有88项,远远高于桶装水30多项的考核指标。据称,该标准已达到国外中等发达国家通行的水质标准,其中对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基本达到全球最严格的美国饮水标准。
■ 市场现状
上海推广最早 广东位居前列
200多万家庭打开水龙头就能喝水
分质供水策源于上海。位于上海浦东的锦华小区于1997年首创全国第一例管道式分质供水(通常被称为“直饮水”)示范工程。
大庆分质供水工程也起步较早,目前为全国普及率最高。
广东的分质供水工程也属全国前列,目前日直饮水供水量达4500吨。
除上海、大庆、广东外,北京、南京、宁波、天津、石家庄、西安、重庆、沈阳、哈尔滨、海南、福建、新疆等地都纷纷启动管网式分质供水的“水管子”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400多个住宅新区,200多万户居民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直饮水。
广州主要直饮水企业
企业名称 代表项目
中科绿源 广东省政府直饮水工程
广州水杯子 白云高尔夫直饮水工程
合生清源 合生创展旗下住宅区直饮水工程
粤富环保 富力地产旗下住宅区直饮水工程
赛能 广州奥林匹克直饮水工程
科汇 祈福新抱直饮水工程
广东省计委日前提出,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要力争在2020年让所有生活用水都达到直接饮用水平。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