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5月31日讯)历史上每一届世博会,都会给人类带来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大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未来城市的关注让人们开始更多地反思城市化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城市?低碳,无疑应该成为一个重要关键词。
漫步世博园,低碳带给人们的是未来场景,更是节能意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让生活更美好的技术,也带来了上海世博会的新理念,新气象,新发展,新视觉,新思维,低碳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
伴随着世博开幕的礼花,记者一行前往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我们看到了低碳生活的现实模样。在这个枫叶国度,低碳是一阵扑面之风,不仅清新,而且无处不在。
城市花园固碳贮碳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岸最大城市,宜人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使它成为最适合享受生活主义者的乐园。在滑铁卢的时候,当地人说:“加拿大人喜欢出游,但是温哥华居民却鲜有离开那里的。因为他们走了一圈之后,最后发现还是温哥华最好。”随行的约瑟夫的一句玩笑话也在某一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观点:“温哥华人从来不对别人说好,因为他们怕别人都搬到温哥华来。”一踏上温哥华的土地,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四周皆是自然景致,满眼的翠绿,纯净的蓝天,皑皑的雪山,以及旖旎的太平洋风光。
温哥华的民宅基本都是二三层高的别墅,除了市中心一带的写字楼,很少有高楼鳞次栉比的壮观景象,因此热岛效应、光污染这样的城市病也就基本不存在。约瑟夫告诉记者,最近在当地出现的高层写字楼,外墙也大多是纯玻璃的外立面。这样在节约了建筑成本的同时,大大利用了加拿大充足的日照,低碳环保。
温哥华人会很自觉地呵护上天赐予他们的自然财富,每家每户都尽最大的努力做好住宅周边的绿化。尽管温哥华自身的森林覆盖面积已经相当高,但是这里的居民仍然会最大限度地做好园艺这件事,每周都会请专门的园艺工人来修剪和整理这些园艺。因此这些精美别致的小楼都半隐半现于茂盛植被中。
据料及这种高绿化率对改善小气候,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暖,可谓功不可没。在当前难以有效减少能耗和排放的情况下,这种城市森林能够有效拓展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木头建筑低碳多效
当大家都想当然的以为这些别墅都是钢筋混凝土的产物时,却意外得知温哥华的居民住宅90%以上都是用木头建造的,绝对的低碳建筑。木质结构远比想象的更好,它不仅来自可再生资源,在坚固程度上可以与钢材相媲美,而且在抗震、防腐上还有自己的优势。同时现代木结构施工速度迅速,房屋构建可在工厂预制,有利于质量监控和降低成本。现代木结构所用的结构建材从砍伐,加工、运输、安装整个过程所消耗的能量远远小于同样过程的钢材和水泥结构建筑。另外,现代木结构建筑对空气污染更少,生产过程能少消耗三分之一的水,和轻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相比,轻型木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小的,是真正的意义上的低碳建筑。众所周知,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1/3,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温哥华的民宅因为以木材而非钢筋水泥为主,所以冬暖夏凉,大大减少了建筑用能。
在上海世博会中的温哥华馆,加拿大就向世界展示了其在木结构建筑方面的先进技术。温哥华馆由两部分组成,将球状玻璃阳光房和三层民居结合在一起,前者寓意“循环可持续”的建筑理念,后者是当地典型的木结构与混凝土混合建筑,集抗震、保温、节能和环保等优点于一体。一些木结构建筑能抵抗7.5级地震,生产木材产品消耗的能量与污染都明显少于其它建材,能大量减少城市的碳排放。目前加拿大政府已经建立起一套森林管理的政府架构,加拿大的木材都是经过认证的合法木材。
盒子建筑单位阳光
温哥华是1986年世博会的举办地,而加拿大另一个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便是蒙特利尔。 走在圣劳伦斯河边,远处一处看似造型凌乱的社区建筑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层层叠叠,像似将无数个盒子随意堆在一起。但是生活在蒙特利尔的中国通马原上告诉记者,这是蒙特利尔最具特色和创意的建筑,出自一位非常年轻的设计师之手。而这也正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主题演绎的重要作品之一—67号住宅区。世博会早已过去,但是这一试验性建筑还是被保留了下去,如今是蒙特利尔市区内的公寓之一。
1967年的世博会的主题是“人与世界”。与以往历届世博关注焦点在技术革新相比,这届世博会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的情怀,更关注经济发展与人本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967年的世博会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67号住宅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按照设计师的设想,是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经济适用的住房,每一住宅单元都以统一的模板进行预制,然后再像积木那样,以交叉错落的形式层垒起来,保证户户有花园,每房享受到阳光。
现任蒙特利尔市市长特朗布雷向记者透露,上海世博会是自己第二次观博,“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时候,我还是一个25岁的年轻小伙子。那是非常美妙的过程,感觉自己几乎天天在和世界会面,见到不同的人,知道各种信息。”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蒙特利尔环保低碳的童话。
流血伤疤变废为宝
蒙特利尔市曾经有一个“流血的伤疤”。这个区域占地面积为2万平方米,地处市中心,在1925年,这里是一个石灰石采石场。从1968年起,这块场地利用开采石料形成的坑洞陆陆续续填埋了4000万吨垃圾,填埋深度达70米,这也说明了蒙特利尔当年是怎样狂热地发展经济,同时还产生出大量的垃圾。
垃圾产生的污染主要是两块,一个是沼气,一个是污水。这里有400多个沼气采集井,可以收集垃圾排放出来的沼气,然后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发电厂,可供12000户的居民用电。而污水,其也有专门处理的系统,通过水处理之后将排到专门的管线去。1995年,蒙特利尔市政府决定将这里建成一座城市公园,一个相当于大约300个足球场城区中心——圣•米歇尔环保中心。
整治之后,现在这里建有一座废料鉴定中心、一座沼气和垃圾滤渗液回收中心、一家可再利用材料分拣中心。太阳马戏团的世界总部和TOHU马戏城也在这里,若干年后,这里还将成为蒙特利尔最大的公园之一,游客可以看到岩石环绕的湖泊、八面来风的平原、树林、露天剧场和堆肥场,为了突出这里的历史,公园将保留为完成蒙特利尔20世纪许多建设项目而开采石灰岩时所留下的累累斑痕的岩壁。
特朗布雷说:“今天,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我们已经到了生物多样化的年代。回顾过去几十年,人类的活动已经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对于环境的破坏,所有人都是有责任的。在蒙特利尔,我们也有这样的问题。过去这里是个采石场,后来变成了垃圾填埋场,现在我们又把这个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了大片的绿地,一个城市公园。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向各国友人介绍我们在这方面的范例,如何把一个破坏的环境、我们过去欠的债,变成正资产。”
而圣•米歇尔环保中心正式唯一一个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北美案例。一块由720个活动面组成的6米 x 3.75米动态多媒体投影平面,将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5分钟放映讲述的正式这个城市复兴与环保低碳的童话。
(来源:理财周刊,作者:记者胡笑蓉,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10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