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温暖的海风,山东洁晶集团已经到了眼前。化工企业特有的刺鼻气味在这里沓无踪影,空气中散发着的是微微海的味道。
废水废渣变成高科技产品
“海藻加工与刺鼻的气味、污浊的废水联系到一起,在洁晶已成为历史。”当曾经最为头疼的废水废渣如今变成了高科技产品,成为企业产业链延伸的方向之一,山东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林鹤峰仍是感慨万千。
水,用得少,用得好
水一直是困扰山东洁晶集团发展的最大因素。作为国内最大的海藻加工企业,每年有5000吨褐藻酸钠、2500吨甘露醇、70吨碘、10吨岩聚糖硫酸酯从山东洁晶销往国内外,耗水量之大可以想像。据介绍,山东洁晶当年用水量曾经占到了整个日照市的1/4,仅其一家每年就要耗费400万立方水,尽管现在耗水量已降到342万立方,但大量的工业用水及废水处理利用一直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林鹤峰介绍,1995年以前,提取了褐藻酸钠、碘、甘露醇后的废水、废渣都排到海里浪费了,企业还背上了污染环境的负担。痛定思痛,从1995年开始,洁晶集团投入2600万元对企业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而当企业终于脱去污染大户的黑帽子,林鹤峰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对污水进行简单治理的阶段。“在山东这个资源性缺水地区,胶东半岛的用水形势只会日趋严峻,必须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及综合利用,否则,企业将可能因为水的问题倒下。
“出路在于做好废水的文章。”如果每年几百万方的废水能够重复利用,对洁晶来说不仅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同时还可大大减少污水处理的投入,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林鹤峰决心从废水的处理利用开始。1998年底,山东洁晶集团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对提取褐藻酸钠、碘、甘露醇后的海藻渣及泡沫进行合作开发。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在那些白白流淌了许多年的废水中,隐藏着的是数不胜数的宝贝。
渣,其实就是宝
在废水中,一种岩藻聚糖硫酸酯及海藻植物生长剂被发现。岩藻聚糖硫酸酯是一种存在于褐藻细胞壁基质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等多种生理活性。可广泛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克服降血脂药物的副作用及用作凋亡诱导剂和抗癌药。目前这一产品已进入市场开拓阶段,新的生产线每年可处理5000立方海藻泡沫,岩藻聚糖硫酸酯年产量可达20吨。据透露,这种新产品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及美国少数几家企业可以生产,在国内每吨的价格高达600万人民币,仅此一项洁晶集团每年可净增1.2亿元的收入。记者采访之际,东北一家制药厂与洁晶集团签订了岩藻聚糖硫酸酯合同。植物生长剂则是从海藻干渣中提取而来,含有氮、磷、钾等肥料成份,还具有抗病毒、抗旱、抗病虫害的特性,目前年产量可达2000吨,年可处理废渣5000吨,每吨价格在3万元人民币。这一项又是6000万元的净收入。
用好资源应当成为企业家的本事
“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与企业的竞争力成正比。”在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探索过程中,林鹤峰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对于企业来说,竞争力具体表现无非是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畅销,产品科技含量是否高,以及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洁晶集团从海藻泡沫及废渣当中提取高科技产品,除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无疑同时实现了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林鹤峰将其概括成这样一句俗语:“买的贱卖的贵,中间环节不浪费”。据林鹤峰介绍,目前中国的海藻行业与国际行业先进水平几无差距,竞争主要表现在能否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上,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对企业生产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发掘上。于洁晶来说,就是能否真正实践海藻全身都是宝的说法。事实上,资源的综合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海藻行业的共同行为。
老外的感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美国一家著名海藻企业到山东洁晶考察投资事宜后,连连慨叹没想到,那位美国老板的原话是“没想到,以这样的工业化程度,这样的设备水平,对原材料的消耗竞保持如此低的水平。”在这些没想到的背后,是山东洁晶几年来对资源综合利用孜孜不倦的追求。林鹤峰及他的山东洁晶集团十分清楚,企业将来的竞争除去保持技术的不落后外,谁能真正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意味着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和企业的长足发展。
企业的收获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数字。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洁晶集团从1500吨褐藻酸钠的年产量增至现在的4500吨,10年间,耗水量从当初的400万立方降至目前的342万立方,褐藻酸钠吨耗水量从1200方降至700方,按省1方水1元计算,10年洁晶仅水费就省了1250万元。节了水,排污就少,在治污的投入上也就降低,按每方治污费1.5元计算,10年下来又是1250万元。一上一下,就省出了2500万元。
废水中开发的岩藻聚糖酸酯一项,每年增收1.2亿元;从海藻干渣中提取植物生长剂,每年又增加6000万元的净收入。山东洁晶集团除节约了资源外,还寻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无形当中降低了成本,成本的降低则意味着潜在的效益。
来源: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