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12月12日讯)今年40岁的吕建平,在市自来水公司管网处工作已有20年,负责自来水管线的抢修维护。记者见到吕建平时,对他的第一印象是黝黑而强壮。“我十几年前就患上胃病,至今没有治愈。”当记者将自己的印象告诉吕建平时,他说,“干咱这行的,关节炎、胃病,那属于‘常见病’,我们都习惯了,没啥大不了的。”当日上午9时,电话响起,巡线工在丛台公园南约200米路西发现一处水洼,疑似自来水管道暴漏,要求管网处前去查看。
招呼一声,吕建平与其他9名同事立刻出发,记者也随同前往。在事发地,记者了解到,漏水处主要位于中华大街西侧的隔离带上,小部分在西侧便道的自来水井盖周围。吕建平等人查看现场后,通过检测,确认为自来水管道漏水。吕建平说:“隔离带下没有管道,应是旁边自行车道下的管道跑水,由于隔离带下是泥土,较松软,从此处渗出。”“你是怎么知道的?”面对记者的疑问,吕建平说:“平日里不出活,我就琢磨管网图纸,加上多年来工作经验,下面的管网我几乎都有所了解。”
通过检漏仪器确定位置后,吕建平等人关闭附近阀门,架起警示围板,却没立刻动工,而是不停地打电话。“地下管线复杂,或许有煤气、热力、光缆等其他管线,需要逐一核实后才可动工,不然,容易损坏其他管道。”吕建平解释说。核实完毕后,挖掘机到达现场,迅速破开路面。几名身着工作服、穿着胶皮靴的工人拿起铲子,开始下挖。
此时的气温在1摄氏度左右,寒风凛冽。记者穿上胶皮靴后,刺骨寒意从脚底传来,下到一米见方的沟里,挥动铲子,几分钟后,腿部已被冻得生疼。“多干会活,就好了,注意,别碰坏管道。”吕建平不时提醒着记者。十几分钟后,吕建平拉记者上来,笑着说:“你这样干,咱晚上也回不去。”当挖到距地面1米5深时,管道清晰地暴露在众人视线中,吕建平告诉记者,南北方向自上而下共三个管道,中间的是300毫米自来水管道,其他的是热力管道,出水处是管道弯头处,需要用卡子固定,卡子叫“哈夫节”,专门用来补漏。抢修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天寒地冻,吕建平等人始终在满是泥泞与积水的沟中工作,中间,没有人休息,没有人喊累,也没人抱怨天气寒冷。终于,经过试水,管道修复完毕,可以正常供水,挖开处也与市政进行了交接。这时,吕建平说,便道上的自来水井盖附近,还需用石子和水泥铺盖,方便市民通行。
整整6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在吕建平看来,这还算是轻松的任务,在他的记忆中,有两次任务印象深刻。一次是在峰峰,维修邯峰输水管线,那次维修在野外,也正值寒冬,他与同事整整一个星期都在工地上度过,累了就在车上休息,从未喝过热水,冷了,就拣些树枝放在铁皮桶内,点燃取暖。另一次,是去年夏天在黄粱梦抢修,天热潮湿,蚊虫众多,那时,吕建平在工地上,有生以来第一次,因蚊虫叮咬而中毒,险些晕厥。“冬夏两季,地表与地下温差大,容易爆管,所以工作比平日多。干我们这行,从来不知道节假日是什么,只要有任务就出动,没有任务时,我们还需日常巡检、维护。”“不觉得累吗,有想过换工作吗?”听着吕建平的讲述,记者问他。吕建平说,工作是累,而且也无法顾家,他为家里能做的,就是买早饭。“虽然累,但习惯就好了,咱人实在,干点实在活挺好,换啥工作。”
据了解,像吕建平这样奔波在一线的自来水管网处员工,共有114人,他们需要保障全市819千米输配水管网的正常运转,仅今年10月份以来,他们就完成大小抢修24次,直径300毫米以上管网维修3次,每次维修,至少在5个小时以上。记者真正感受到,百姓家中流出的每一滴自来水,都包含着他们辛勤的汗水。
(来源:邯郸晚报,作者:记者韩璞,上海供排水项目网刘小冈编辑,201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