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污染严重,鱼完全消失
位于莱茵河与摩泽尔河交汇点的科布仑茨市,是莱茵河上的重要一站,小城已有2000年的历史。由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等9个莱茵河流经国组成的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的总部就在这里。该会负责人本亚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莱茵河严重污染、不堪回首的昨天。
他说,莱茵河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很清澈,人们可以在河里游泳、钓鱼,但50年代末,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再排进河里。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莱茵河周边生态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在污染最严重的70年代,城市附近的河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鱼类完全消失。莱茵河失去了原有的风采。河水污染还让旅游业、葡萄酒业也遭受重创。一位在莱茵河畔经营酒厂的企业主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那时候连酿造葡萄酒的水也必须从国外进口。
莱茵河流经国共同治理污染
那么后来德国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治理了被污染的莱茵河?本亚明先生向记者介绍了莱茵河的治理过程。为了使莱茵河重现生机,1963年包括德国在内的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
控制河流污染源,避免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进河流是最重要的举措。ICPR制定了相应法规,强行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减少莱茵河的淤泥污染,ICPR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罚金50万欧元以上。1976年,该委员会又先后通过了防止化学物质污染莱茵河以及专门的防止氯化物污染莱茵河条约。
保护委员会通过“责任到户”的方法把治理工作具体化、可操作化。如委员会下面设置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等工作。
河流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
ICPR各部门相互协调,采取了一系列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的措施:拆除不合理的航行、灌溉及防洪工程,拆掉水泥护坡,以草木绿化河岸,对部分改弯取直的人工河段重新恢复其自然河道等。
据本亚明先生介绍,河流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为地去改变它的生态构成要素,比如修水泥河底和水泥护坡去取代河流泥底和植被护坡只能导致河流变成死河,使它失去自净能力。据记者了解,国内不少城市现在兴起一个“时尚”:给河流修水泥底和水泥护坡。尽管从外观上看河流两岸整齐了,但由于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变得浑浊发臭,让两岸居民不敢开窗。
一方面德国政府投入1万亿欧元的巨资治理河流污染,并立法保障河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德国民众有良好的环保意识。记者在德国各城市采访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市民把河边的垃圾捡起,放入随身携带的垃圾袋。
1987年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还通过了重在全面整治莱茵河的“莱茵河行动计划”。从最初治理污染到寻求莱茵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ICPR一系列措施让莱茵河生态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经过多年的努力,莱茵河终于恢复了生机。本亚明先生兴致勃勃地说,上个世纪90年代在莱茵河里中又出现了大马哈鱼的踪影。大马哈鱼是莱茵河的标志性鱼类,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数量众多,大马哈鱼是莱茵河上的渔夫们每天“佐食面包的佳品”。2002年底调查表明,莱茵河已经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记者曾对国内的河流进行过调查,不要说水中生物多样化,就是做到不“臭气熏天”也还任重道远。这既有技术处理方面的原因、人们缺乏环保意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专家说,我国的用水、管水和治水的工作是分散的,缺乏统一规划,影响治理效果。虽然国内也有大流域的管理机构,但其不是权力机构,财政权过小。专家们建议,目前,国内有关治理河流的权力部门,应放眼全局,下放权力给专业治理部门。中国的河流何日变清?人们期待着。▲
(责任编辑:刘克)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