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6月7日讯)5月21日起,广州居民用水价格正式从之前的1.32元/立方米涨到1.98元/立方米,涨幅约五成。6个月后,在此基础上,阶梯水价也将实施,用水超过一定幅度,价格将以1.5倍、2倍的幅度飙升。
水价大幅攀升,一个最直接的动因是近90亿元的西江引水工程带来的巨额亏损。每一年,自来水公司的账面上,有4亿多元的巨款将像爆管的自来水一样,哗啦啦地流向银行,这还仅仅只是68.23亿元贷款所支付的利息。
守着雨量丰沛的珠江,为何还要砸下重金远道去西江引水?一个悲哀的现实是,原来供应着广州城约一半人口饮用水的西部水源,长年处于V类甚至劣V类,原水无法达标。
一次西江引水,是否广州人民从此就用水无忧?!轰轰烈烈的产业转移,污染也向水源地上游转移。地处佛山三水取水口附近开始密集出现转移过来的工业园,上游传来要兴建广西桂东(平南)核电厂的消息,大型水利设施前赴后继上马,西江发源地云南曲靖发生铬废渣污染事件……这些都像一颗颗隐形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水安全事件。
谁是水污染最终的“买单者”?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民间环保组织绿色珠江的负责人王华礼给出的答案高度一致:消费者。政府监管不力、市场调节失灵、环保N G O势单力薄,面对愈演愈烈的水资源危机,公众参与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选择绿色产品、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王华礼特别希望,公众能够抱团行动,抵制高污染产品,守护大家的生态家园。
治水财务困境
网上,有这么一道提问:广州人喝上了西江水说明了什么?
被评价为“满意”的答案简洁明了:身边水都被污染了!
守着珠江没水喝。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连连直叹气:“无奈啊!”广州的水资源何其丰富,曾经,一条美丽的珠江穿城而过,“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南国水乡的数百条河涌、水域把这座千年商城浸润得明艳动人。每年里,有大约一半的时间处于汛期,暴雨洗去躁热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如今,超过六成的广州居民靠着一条管径达3.6米的巨型输水管,从位于佛山三水的下陈村思贤滘,穿越71.5公里的路程,来解决用水之需。这条地下“巨龙”每天为广州越秀、荔湾、白云等区以及天河区部分区域约六成市民送去250万吨的活水。
正是这一项被官方称作“民心工程”的项目,却引来了一场自来水该不该提价、提价多少合适的大讨论。
自2010年9月29日西江引水工程投产后,有关自来水要涨价的消息便开始在坊间流传。一度传闻听证会将在2011年中举行。但在物价疯涨的当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煤超风”(煤气涨价)等一系列热词不胫而走,公用事业再提价,无疑将引爆民众的情绪点。于是,这场被戏谑为“听涨会”的水价听证会被延期至次年2月下旬。
韩志鹏在听闻消息后,迅速报名听证会代表。他的立场很鲜明,“我不反对在保护水资源的前提下,适当地提高自来水价格。但是,阶梯水价的梯度设置必须合理,多用水当然要多付款,对于节约用水的市民,也要有价格优惠。”不过,他心里还是存了点小困惑:到底是为了鼓励节约用水所以要涨水价,还是要填水投集团的债务?
他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
2008 年底挂牌成立的广州市水投集团,就是为了给广州治水“找钱”。近500亿的治水资金,大部分还是来自银行的贷款。根据治水方案的计划,广州市本级财政将出资362.36亿元,其中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融资任务216.86亿元,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融资145.5亿元,剩余的近124 亿元,由区一级的财政负责筹集。
西江引水工程是治水方案中的重要一项,耗资预算为90亿元,它最后实际花费了87.8亿。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投入和企业自筹资金,其中有68.23亿是银行贷款。
广州市水投集团董事长骆安宁曾公开表示,政府还将从压减的各个部门预算中划拨一块出来用于偿还治水贷款。如果这几个渠道仍然不能完全偿还贷款,就将考虑适当调增水价和污水费。
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在“哭诉”,自从2007年西江引水工程实施以来,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总资产、总负债都直线上升。公司总资产从2008年的55亿,上升到2010年的147亿。总负债从2008年的5亿,上升到2010年的99亿。2010年公司负债率为67.3%。
来自官方的通报称,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每年要向银行支付4.16亿元利息。由于设备增加,公司折旧成本、维修成本也随之上升。2010年9月29日西江引水工程及当年11月6日东部水厂技术改造工程投产后,广州市自来水成本增加了0.755元/立方米。供水价格与单位成本倒挂,已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 2010年广州市供水单位成本达到1.716元/立方米,已高于当年全市综合供水价格1.654元/立方米,供水价格与成本倒挂。
为了参加听证会,韩志鹏做了两手准备:以普通消费者身份报名,同时通过市政协推荐参与。不过,最后的听证会名单上并没有他的名字。这位执着的老广选择通过微博和报纸、电视台来发声。终于自来水公司坐不住了,登门拜访,作出解释。
“他们也很无奈。自来水公司的人亲口跟我讲,不从西江引水不行了,西部水源很不安全,根本不能再用。”韩志鹏回忆,这场对话也让他了解到企业的不得已。一个亏损的企业没法消化这笔巨额的引水资金,只能贷款。贷款谁来还呢?要么是政府,要么是市民。很显然最后买单的人主要是市民。将近90亿的资金,政府只给了 17.3亿元。最初还只给了17亿,后来看自来水公司快经营不下去了,又临时拨了3000万元过来,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个零头的原因。
水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牵一发而动全身,本应由政府低价提供。可是,一场亚运会,花掉了广州上千亿元,财政十分吃紧;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捉襟见肘。韩志鹏分析,这些都是自来水成本上升转嫁给市民的深层次原因。
西江引水背后的污染之痛
提及西部水源,就不得不提一下流溪河这条被喻作广州“母亲河”、并且全流域都在广州境内的河流。它位于广州西北部,由众多溪流汇集而成。最初发源于从化市吕田镇与新丰县交界处,先后汇集多条支流后,穿越黄瑶山峡(又称石马山峡)流入流溪河水库,始称流溪河,又称吕田河,从北到南纵贯从化市,再流经白云区的钟落潭、竹料、人和、江村等地,汇入白坭河,经珠江三角洲河网而注入南中国海。自源头至白坭河口,干流全长156公里,流域面积2300平方公里。
流溪河是西部水源一个重要组成。自从化流出时,仍然是清澈见底,可是一路走来,沿途吸纳了大量工厂废水和生活废水以后,变得面目全非。记者2007年曾沿河实地探访,所到之处,垃圾遍地、水体发黑,大片的水浮莲中,死猪、死鸡时时可见。
流溪河的境况,只是西部水源的一个缩影。
诚如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日远所言,近20年来,由于长时间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直接排放,使流溪河下游、珠江西航道、后航道等河流水体受污染首当其冲,加上水污染治理滞后且长期缺乏管治力度,导致江村、石门、西村、石溪和白鹤洞等五大水厂的供水原水长期达不到Ⅲ类水质标准,氟化物、D O、BO D 5、氨氮、Fe、M n、粪大肠菌群、重金属等项目超标,恶化为Ⅴ类或劣Ⅴ类水质。尽管这些严重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的原水经过了供水厂深度净化加工处理,但制作成自来水长期供广大居民饮用和煮食物用水,将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性的危害,不利于广大居民群众身体健康。
在省环保厅的数据库内,广州的西部水源多年来一直被列入“黑榜”,成为挂牌督办的重点。尤其是西村、石门和江村三个自来水厂的水质状况不达标,长期处于极差的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项目是氨氮。
所以,当西江引水开始列入议事日程时,当时的省环保局一名高层官员曾隐晦地表达了批评,如果不把自己的水保护好,而只想着去别人家门口取水,显然并不是正确的态度。下游城市中山、珠海也在抗议,广州取水西江,这意味着,枯水季里珠、中两地的咸潮极可能进一步加剧,居民只能靠桶装水挨过;如果新建水利工程蓄水,用水成本又将上升。
不过,水体一旦污染,再治理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完成得了的任务?广州作为省会城市,用水安全的意义不言而喻。尽管争议重重,西江引水最终还是被敲定下来。2006年8月23日,广州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广州市实施西部远距离取水的方案,正式启动了西江引水工程项目。2007年6月18日,广州市的西江取水许可申请获得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批准,西江引水工程项目设计规模将按350万方/天控制,力争在2010年亚运会举办前把西江水引入广州。
水资源争夺战
这并不是广州第一次跨区域引水。2004年,广州投资26亿元建设了日供水能力可以达到100万立方米的南洲水厂,水源取自佛山顺德水道,属于北江流域,实现了首次大规模跨区域引水。
但是2004年的一场大旱和2005年的北江镉污染事件再次给广州敲响了警钟,开始让它决定寻找战略上的第二水源。
公开的信息显示,广州的供水构成目前呈三足鼎立状态。广州自来水公司共有7个水厂,分为三个片区:西部有江村、石门、西村3个水厂(由西江引水供应);东部有新塘、西洲2个水厂;南部有南洲、石溪厂2个水厂。7个水厂日供水总量达到432.6万立方米/天,为广州市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
可是,东部水厂形势也不容乐观。新塘、西洲两水厂以东江为水源,供水量占广州总供水量的30%以上。而东江水源承担着为河源、惠州、东莞、广州东部地区、深圳、香港等地合计3000余万人供水的任务,在东江沿岸取水的水厂超过30个。近年来,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达到35.3%,逼近极限。
绿色珠江的总干事王华礼忧心忡忡。这个1979年出生的小伙子,一直过着“另类”的生活,吃素13年,不喝桶装水,只喝自来水。他觉得,南方缺水很荒唐,但这是事实。坊间流传的中国水资源状况是北方有河无水,南方有水就黑,这不是绝对的,但是大致的写照。南方缺的不是水,缺的是对水的保护。
“东莞确切有多少人是个谜,但这个城市肯定是超负荷运转,人超了,生态自然也超了。超负荷不是说东莞容不下这么多人,而是发展的模式落后了,好比一辆核载 2.5吨的货车拉着10吨的货物下坡,刹车灵一点,还是可以前行的,但是太危险了。如果遇到上坡呢?水危机就是个坡!”他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不仅仅是东莞,深圳也走到了这个坡的跟前,水危机问题屡被提起。继广州取水西江之后,东江水供应区的深圳、东莞,都将目标锁定西江。按照官方公示的珠江三角洲“西水东调”工程规划,工程输水干线总体沿东西方向布置,沿途分水给番禺、南沙后,在虎门大桥下游穿越狮子洋输水至东莞、深圳。工程输水流量为80立方米/秒,设计年调水量约20.7亿立方米,输水管干线总长约95公里,初步匡算工程总投资约236亿元,施工期3年半。项目将在获得水利部批准后实施。
上游城市纷纷将手伸向西江之际,迅速建大型水库储水就成了下游不得已的选择。
在这场水资源的争夺战背后,是巨大的水污染以及浪费。《2010年上半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广东每年排入各城市水源地的废污水量超过17000万立方米,因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影响的缺水人口达1600万。虽然身处雨水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却很难喝上一口放心的饮用水;年均降雨量径流量名列全国前茅,人均饮用水资源却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不到。
当政府以节水的名义推出涨价的“阶梯水价” 时,韩志鹏看到的却是水资源的浪费。“取水这么艰难,可是广州的自来水漏水率达到了17%,很不正常。”他说,发达国家一般是3%,不会超过5%,日本甚至只有0.8%。电视上也有曝光,在自来水公司的宿舍拍到浪费用水的场景。另外,城市爆水管时,如不是在交通要道,一两天都没有人去抢修的状况也时有发生。
王华礼希望开辟多一点节水路径。比如说,城市规划时,应该更多地使用连锁砖,给大地更多补水的机会。东莞虽然雨水充沛,但是雨水利用几乎为零,市政建筑应带头利用雨水,公路和绿化带下也应建设水窖蓄雨水浇灌,并指引商住楼等尽快普及雨水利用工程,未雨绸缪,减少对自来水的抢夺。
他同时很关注管网二次污染问题。他在自来水中发现沉淀物,自来水公司说水是按照新国标生产的,到小区门口绝对没有问题。小区也想升级自来水管网,但是一提钱这事就比较难办,最后大家花钱用着二次污染的国标自来水,大把钞票购买含有双酚A的桶装水煮饭、烧水。政府要做实事,先把纯净自来水最后的100米给市民接上。
NGO和公众的责任
仅目前而言,作为珠江流域的第一大河流,干流长达2214公里的西江,目前还保持着良好的水质,长年保持在Ⅱ类水源的稳定水平,每年10%-20%的时间还能达到Ⅰ类标准。然而,这得益于包括云南、广西的上游城市尚不发达的工业。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推进,一些高污染行业也开始向水源上游推进。在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迟迟未能出台时,西部发展经济的冲动,为下游城市的水安全埋下隐形炸弹。云南铬废渣污染事件再次敲响警钟。
“可是,很多人还是自扫门前雪。他们还没有看到,最后的污染都得由自己来买单。”王华礼深感不安的是,当政府仍然以G D P作为指挥棒,以逐利为目标的企业又缺少自律,没有一个强大的公众基础的话,势单力薄的环保组织所能做的非常有限。
仅从名字上看,绿色珠江似乎是一个专注于水源保护的民间组织。但王华礼真正投注于水体保护的精力并不太多。“因为实在太难推进了。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常常会结成利益联盟。”他曾实名举报东莞沙田镇一家香港的印染企业污染水体问题,最后向当地居民了解情况发现,企业并没有收敛,还是在肆无忌惮地排放污染物。
为了加强环保组织的行动力量,2008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曾发起一个由39个国内环保N G O组成的“绿色选择联盟”,绿色珠江也是其中的一员。面对环境的一步步恶化,置身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任何国家、任何企业、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幸免。“绿色选择联盟”呼吁全社会来关心绿色选择。通过绿色选择,我们期待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让负责任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通过绿色选择,我们期待推动每一个企业的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绿色选择,我们期待公众能通过购买行为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养成绿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这一目标,与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不谋而合。其宗旨在于,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选择绿色产品、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王华礼说,解决一个环保问题总结起来就5件事:教育、政策、法规、经济杠杆和科技。阶梯水价避免浪费;推进雨水利用,推动节水设备,甚至转变思维都属于科技;政策和法规对浪费的约束,是对于节水和循环利用的鼓励。但是头等大事则是教育,这是一个出力不讨好但长远看真正有效果的事。教育最难,它是个多层次的问题。除了市民需要节水的教育,企业家需要不污染水体的教育,官员们也需要生态观的教育。教育的推进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媒体的力量、校园和民间组织的力量都不可或缺。
(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朱丰俊、余泽林、记者田飞摄影,上海供排水项目网戴晓红编辑,201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