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9月4日讯)瘦瘦高高的个子,棱角分明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起话来逻辑性很强,思维跳跃又不失风趣,透出一股知识分子特有的睿智。他就是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永臻。
坚持言传身教
30多年来,他始终以“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为座右铭,坚持教书和育人并重。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就了解学生的困难,并给予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每周与学生打两次篮球,定期安排聚餐是多年来的习惯;逢年过节,在他的倡导下,实验室总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团队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和学生在一起就是幸福,他享受着这种生活。
从教30年来,他不知讲授过多少次“排水工程”“水质工程学”等课程,但每次上课前他还是会认真备课。本科生毛欣慰在课程评价中写道:“彭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做得很生动,动画效果很吸引我们的眼球。在课下做题时,用到某个原理或者公式,我们马上会很清晰地记起相应的幻灯片和上面的每一行字。”
像父亲又像朋友
近几年,许多研究生都反映“一年难见导师几面”,然而,对于彭永臻的学生们来说,这个说法根本就不存在——只要去实验室就能看见;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前导师一定会在实验室;一周集体打2次球,每次都有两三个人对导师进行“防守”……
实验室的墙壁上画着一棵树,上面贴着环境工程研究所教师和学生的照片,旁边用英文写着“我们的家”。来自甘肃贫困山区的博士生郭建华用“父爱如山”来形容他的导师彭永臻,“第一次见到我,他就问,你的家在哪里?有什么困难吗?到学校以后,彭老师又为我安排宿舍,听说我家庭困难,还硬塞了几百块钱给我!”
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就业情况是彭永臻一直念兹在兹的事情,“导师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性格和兴趣以及优缺点都很了解,而且社会联系也较学生多,有时打一个电话甚至比学生跑一个月都管用”,他告诉记者,为了能给学生找到满意工作,他总是乐此不疲,身体力行,甚至多次亲自领着学生去就业单位参加面试。在他的努力下,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系的本科生就业率不断提升,2011年更是达到100%;而他指导的研究生多年来始终保持100%就业。
改革只是刚刚开始
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彭永臻非常重视学科建设,他常说:“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和学科发展的生命线。”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北工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他提出的应用实时控制实现和稳定短程生物脱氮的新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实现城市污水稳定的常温、低温短程深度脱氮,填补了该领域的的技术空白。
他首次提出了污泥发酵原位耦合反硝化的原创理论与方法,构建“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反硝化”的新型生化反应器,深度开发碳源,并实现污泥减量。
他带领团队将污水处理新工艺与智能控制思想融入工程设计,形成一系列专利技术并推广应用到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的30余项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促进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一级A的达标排放,降低平均处理能耗达12%以上。
目前,他已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三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第一、二完成人);出版专著5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F>目前,他已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三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第一、二完成人);出版专著5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50篇。
目前,他已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三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第一、二完成人);出版专著5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F>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F>4.0的26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46项。
面对科研和教学上的累累硕果,彭永臻满怀信心地说:“改革只是刚刚开始,更精彩的还在后边。”
育人故事
“我的学生们真的很棒”
记者采访前一周,彭永臻的5位博士生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武丽娜、王建龙、王伟、郭建华、吴昌永”,提及这些学生的名字,彭永臻如数家珍,他反复向记者提及“我的学生们真的很棒”,爱生之情溢于言表。
这几位学生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博士生,其中4位就职于其他高校,然而,从申报的时候,彭永臻还是跟这5位学生开足了“小灶”:从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题报告、把握试验进展、修改试验方案,到研究工作小结、创新的提炼,直至论文的形成以及答辩,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多次重复、师生互动的过程。
对于彭永臻的热情,有的同事很不理解:“您都这么忙了,就别管别人这么多事了。”彭永臻认真的说:“这不是别人的事,他们是我的学生。”
“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不仅有利于他们的科研发展,也由于个人职业的发展,我累点没什么,对他们有好处就好。”彭永臻的话质朴而真诚。
人物介绍
彭永臻现为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高校育人标兵,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环境科学学报》副主编,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讲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
人物语丝
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
(来源: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上海供排水项目网戴晓红编辑,2012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