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有限的水资源又受到水污染的严重威胁。如何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开辟新的水源,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部有关专家谈到,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可替代优质水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景观、市政绿化、生活杂用、地下水回灌和补充地表水等。另外,应用先进的膜技术,还可生产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再生水。澳大利亚、新加坡在这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应用,将优质再生水用作电路板加工过程中的超纯水、工业生产中的工艺用水和空调冷却水,也在尝试将部分再生水送入水库,对原水水源进行补充,有效地解决了缺水问题。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措施。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时,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自有水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再生利用,藉此增加可用水量,提高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城市用水要尽可能降低对外部水源的依赖程度,远距离调水除了经济成本高外,还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各地在制订城镇节约用水发展规划中,一定要重视污水再生利用这一有效途径,将再生水作为水资源的组成部分,直接纳入城镇用水供需平衡中,实行综合管理。
据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已经启动,国家和地方都开展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一些城市或区域正在全面规划和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有的已经取得较好成效。北京、天津、新疆、西安等地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在制订地方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发展再生水用户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天津经济开发区污水再生利用综合研究与示范工程,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和水环境特点,率先采用膜技术生产高质量的再生水,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再生水的用水渠道,制订了保障供水安全的技术规程,部分替代优质水水源,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缺水状况。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相关技术标准正在不断完善。2002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规范了污水再生利用设计工作,也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