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座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由于政府特别是各区县政府财力不足,致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相对于城市发展步伐滞后。今年以来,本市采取一些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式,吸引企业投资,与政府签订契约,建好路后设收费卡点,在约定的年限内收回投资后,把路再“交还”给政府。这种由国外兴起的“BOT”即“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已成功地引入到津南和大港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昨天大港污水处理厂也宣告建成投产。采取这种市场化运作方式,能使政府和企业对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形成新型的监督、制约机制,如果处理后的水质不达标,或是不及时处理污水,政府从居民及工厂、医院等处收取的污水处理费用,将不付给企业,并且会对企业予以罚款;如果政府不按时将排污费用交给企业,那么企业也能拒绝进行污水处理。这种完全符合市场行为的运营规则,能最大限度地促使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携手,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高效运转。
据悉,到2005年,本市计划按照这种“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式,建成20个城镇污水治理项目,届时天津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到84%,从而步入全国领先行列。 (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