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郢”头戴光环
“王小郢”一、二期工程分别于1998年、2001年投入运行,日处理全市约2/3的污水30万吨,为省城“母亲河”南淝河的治理以及巢湖的碧水蓝天工程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由于该厂处理工艺先进、管理规范,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领导的眼球,成为国家建设部向全国推荐的典型,前不久又被指定为专门为三峡库区污水处理提供技术、工艺培训的环保基地。此外,“王小郢”还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环境教育基地,并开通企业环保参观热线。这样一家运行良好的模范企业为何要陷入停产的窘境呢?
如今身陷“烂泥塘”
市污水管理处党总支书记曹勋一语道出其中玄机——主要是该厂无法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置难题。据他介绍,污泥作为污水处理过程的伴生物,王小郢现在每天日产210吨(按含水率80%计)。由于当年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没有规划建设配套的污泥堆置场所,现在既要维持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转又要解决大量污泥的存放问题,因此其只得在三县或城郊地区四处求爹爹拜奶奶寻找堆场。目前污泥的堆场主要是废弃的抛荒地、荒滩、窑场或矿坑。但是这些有限的堆场根本容纳不下每天十几辆卡车送来的淤泥,所以就出现这边还在找堆场时,那边淤泥已没有地方放的尴尬状况。
二次污染是症结
曹勋介绍说,即使有的堆场找到了,当地乡镇却不敢接收这些“很肥”的污泥。这是因为村民一方面认为“肥田出瘪稻”,同时又认为污泥中未去除的重金属等会造成二次污染。今年七八月份,堆放在肥东县西山驿一处废弃矿坑中的污泥,由于水分尚未蒸发,遇到暴雨后,淤泥顺着山坡流入农田。最终市污水管理处在赔偿了当地农民七八万元“污染费”后,只得放弃这个比较理想的堆场。此外,有时有的堆场刚谈好,却被另外一家出更高的租金而抢走,去办企业或作仓库使用。
有人说,污泥可以作为制肥的原料,为什么合肥不去化害为利呢?曹勋告诉记者,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个问题其实是令全球污水处理行业普遍头痛的难题。
据有关专家介绍,污泥的处置主要是为了消除其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并实现部分资源化利用。首先要对污泥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和大量微生物等进行科学处理,避免产生有害气体;同时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质,减少污泥量,杀灭污泥中寄生的虫卵及病原微生物,去除分解或者“固定”污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王小郢”面临的最核心的难题,是如何使每天几百吨的污泥减量,因为只有污泥量少了容易堆置又为下一步制肥打下基础。减量的关键是脱水。但如何脱去污泥中80%水分和重金属,是目前国内业界都不敢触及的敏感神经,因为一吨污泥的机械干化成本约200多元。这笔开支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国内目前尚无开展先例。
免费奉送遭婉拒
为了解决日益迫切的污泥处置难题,市污水管理处已着手进行污泥处置及制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今年又在国内率先征集污泥处置方案。目前已初步完成项目设计书,处置方案已基本确定,污泥处置厂的选址、规划用地手续均完成。但曹勋还是表示出他的担忧:像国内其他兄弟城市一样,由于政府对污水处理行业历来是“重(污)水轻(污)泥”,缺少政策及资金支持,省城的污泥处置缺少专项资金。
据曹勋介绍,目前国外对这些污泥更多的是用在绿化、林业方面。“王小郢”的污泥也曾试图送往蜀山森林公园,为那里的林地施肥,但就是免费奉送都被有关方面婉拒。至于对污泥进行加工并形成产业化,目前国内没有成功的先例,国外对此也因为过高的成本使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
截至记者发稿时,“王小郢”仍在四处找地,并暂时和长丰县某乡镇签订了10余公顷堆场协议。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今后随着望塘、朱砖井、蔡田埠等污水处理厂的投入运营,庞大的污泥量如何处置,对政府又将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合肥报业网 通讯员 张秀玲 本报记者 宋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