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属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最近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长江以北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0立方米,其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5立方米。造成缺水的因素主要是资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这种现象在中国北方地区尤为严重。因此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
但长期以来,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经常是按部门、行业分工,这种隔离式管理方式带来许多弊病,诸如学科研究上的片面性、管理职能上的重复交叉以及一些优先性问题容易被忽略等。为此,中国环境科学院教授夏青日前在南昌召开的流域综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一些新的技术和理念应在中国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中尽快得到应用。
首先是ET信息技术,即测量、控制水分的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量(简称ET)的新技术。利用最新科技开发出来的ET测量方法,特别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更容易获得ET信息,比传统的地面实测成本低、误差小、范围广而且取得资料及时。据悉这项技术将先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一些县进行示范,再逐渐推广到各流域。
针对中国流域管理部门分割的情况,专家们还建议推广知识管理技术(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这是融会部门间管理职能、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让流域水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一种管理理念。通过KM技术,可使流域内有关单位多年积累的知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比如,在水利和环保部门间采取KM理念共同管理水资源和水环境,将会更加有效地推进流域水问题的解决。
非点源技术,非点源(Non-Point Source,简称NPS)与点源对应,是指溶解状或颗粒状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内,在降水和河流径流冲刷作用下,汇入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自然水体中,引起的水体污染。据了解,目前我国对固定污染源点的污染物排放已实行了总量控制,但对于一些非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污染物,自然进入水体的污染行为缺乏有效监控。而NPS源强测算方法,即源强潜力系数测算技术,将对这种非点源污染排放总量、入河总量进行有效估算,为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提供新的更准确的基础依据。
专家们预言,以上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利用,必将使得我国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水平获得新的提升。(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