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关村,人们总联想到“硅谷”,最不济也会想到攒电脑、卖光盘,可一般人不会想到,最近中关村成立了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的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意欲通过市场化管理和运行方式,在2008年之前实现北京每年80万吨城市污泥无害化的处理目标。
“最初是我们找他们,是单向的,后来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了互动,形成了合力,就有了这么个联盟。”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杨向平对记者说。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该产业联盟的发起人和核心成员之一。去年,该公司获得市政府授权经营,运营着北京市高碑店、酒仙桥等六座大、中型污水处理厂,未来几年将融资上百亿元,建设九座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和千余公里的城市污水干线。近日,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与其签订了污水处理服务合同。
杨向平所说的“他们”是指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等多家国内权威机构。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单位为了实现被称为“城市环境新隐患”的城市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而结盟。
杨向平说,这个联盟虽然不是法人实体,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但也不是松散无序、各行其是,而是各施所长、分兵把守,确确实实想把城市污泥的产业化处理处置做大做好。杨向平比划着告诉记者,联盟成员之间的协议有厚厚的一大本。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认为,产业联盟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在国际上被认为是适应当前市场环境最好的合作模式之一,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做出敏捷的组织反应,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对我国同样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而目前这种新的项目组织形态在我国出现也需社会的科学认识和积极支持。
心头之痛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新近曝光的浙江台州海正药叶生产安全事故可以说明污泥的厉害。今年8月中旬,该公司发生施工民工3死8伤事故。该公司厂区实行雨污分流,一段时间公司将雨水管道堵死并将雨水导入污水处理设施中稀释。此行为显属不当。国务院六部委到厂检查前夕,公司立即组织民工下井疏通,结果酿成人命事故。其罪魁祸首是,此前乱堆乱放的污泥被雨水冲入窨井,并在管道中形成有毒气体。
一般概念中,城市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伴生物,不包括工业污泥,但是,其危害性和处理处置难度也丝毫不可小覷。“污泥的处理处置一直是我的心头之痛!”看了央视的报道,记者对杨向平的这句话有了切实的理解。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力度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污泥难题已经日益显现出来。
杨向平说,总体上看,我国城市水污染开始得到控制,局部地区得到明显改善,但浊水变清,污泥犹在!城市污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不可忽视的二次污染源,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这一国际化难题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据专家介绍,城市污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混入城市污水中的泥沙、纤维、动植物残体等固体颗粒及其凝结的絮状物、胶体、有机质等沉淀物质;二是在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生物技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活性污泥。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城市污泥含水率高达80%,易腐烂,有恶臭,并含有寄生虫卵与病原微生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不加以妥善处理,任意排放,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堆置污泥需要不断的土地空间;堆置地区的土壤会受到不可逆的污染;堆置地区的地下水也会受到严重污染;堆置地点周边的空气环境受污染;各种生物病原体对人身健康的直接危害。
按目前污水处理厂通行的处理工艺,每处理一吨污水,大约要产生0.5~1‰的城市污泥。一个日处理30万吨污水的处理厂,每天大约会产生200吨左右的城市污泥。
象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日污水排放量高达250万吨,在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的时候,每天会产生2000多吨污泥,每年会产生80多万吨左右的城市污泥。形象地说,北京每天产生的污泥要用200辆次的10吨大卡车,才能运出城外。
可再生资源
城市污泥是现代城市重大二次污染源之一。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城市污泥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再生资源。
首先,它含有能改良土壤的有机物质,比例高达55%,且品质十分稳定;它还含有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可直接促进作物生长。因此,将污泥无害化处置后加工成农用肥料,既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为农林业开辟稳定的有机肥源。
有人甚至把城市污泥的农用,看成城市有机物还田的一条途径,把它视为城乡间有机物循环链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城市污泥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经过高温高压处理后还可以制成水泥、轻型砖、工程回填土,变废为宝,作为建筑材料回收使用。
城市污泥的上述特性,使它具备了回收利用的广阔前景。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利用课题,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发达国家城市污泥处理一般经过了填埋(包括填海)、焚烧、农用和建材化利用的发展过程。
扔不出去,就要找辙儿
杨向平说,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时就开始注意到污泥问题,过去的办法一个字——“扔”。以前10公里就扔了,但城市化进程出人意料地加快,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要100公里才能一扔了之,现在几乎没地方扔了。
扔不出去,就要找辙儿。杨向平将他们找辙儿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公司的尝试。当时有机复合肥料使用及其生产、投资很热,国内象华远这样的一些大企业甚至香港的公司都想挣这个钱,来谈的很多,也有干起来的,大手笔运作。结果是鲜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投入大,成本高,设备不好伺候,对农口不熟悉,肥料销不出去。如果政府投资按照这样大进大出的思路来做,大概也难逃这个厄运。
第二阶段,是一些民营企业的小老板来做,投入小,成本低,就在污水处理厂的边上给一小块地,晒,筛,卖给农民,大多赚钱了,轰也轰不走。
第三阶段,搞了一个项目公司——北京汉新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示范工程来逐步推进资源化。这也是受到小企业的启示。排水公司占大股,其他农口的、搞化肥的,搞资本运作的一起来做。学民营企业的方式,用项目公司来滚动,盘子不求大,机器不求先进,但销售网络建起来了。此项目得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及时调整思路,不做终端产品,而是向复合肥的制造商销售中间体。
北京将建三座大型城市污泥处置中心
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根据北京市政府的承诺,奥运会前,北京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北京的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50%。
要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必须在2008年前新建每年80万吨污泥的无害化处置能力。杨向平透露,北京排水集团及关联单位已经制定了“北京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的建设规划”。
根据这项规划,在2007年以前,北京将建成三座大型城市污泥处置中心:
(1)城南大兴区庞各庄污泥处置中心,年处置能力25万吨。一期工程已建成试运行。一期工程是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完全按市场化模式运行,年处置污泥10万吨,年生产优质有机肥3万吨。二期工程计划在2004年动工,2005年投入使用。
(2)城东朝阳区楼各庄污泥处置中心,年处置能力35万吨。建设用地400亩,已经开始拆迁。计划2004年动工,2006年投入使用。
(3)城西北海淀区(或昌平区)污泥处置中心,年处置能力20万吨。正在选址阶段。
杨向平说,规划的制定及其可预期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示范项目的成功。他的如意算盘是,排水公司征块地,提供污泥,投入一小部分启动经费,既解决了“沉渣余孽”的去处,所费也不多,还有一定的收益。当然,他的盟友们也应该在项目的运作中各有收获。
处理技术面临不断深化提高
杨向平透露,为了适应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的发展,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也面临不断深化提高的问题。未来几年,排水集团及其盟友将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
一是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的深化。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的深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建立全市城市污泥重金属盐分布监控网。
北京城区污水处理厂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一般情况下不存在重金属盐超标的问题。
为了使突发情况下形成的重金属盐超标污泥不被混合制成肥料,必须建立一套监控体系,科学准确地掌握北京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盐地分布情况和来源,以确保污泥肥料的安全可靠,真正实现污泥无害化农用的目标。
第二、建设全天候污泥堆肥设施。
目前投入使用的露天堆肥技术虽然具有投资成本低、运行成本低、技术简便等优点,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较大。比如雨季,降雨和空气湿度高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堆肥的效率。再比如冬季,大气温度的降低,也将延长堆肥时间。由于受天气影响,一年中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里,堆肥效率要比正常天气下降50%。
为了克服露天堆肥生产效率受制于天气的状况,正在研发室内嚗气堆肥技术,并力争在2008年以前将该技术产业化。
(2)污泥建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
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和处理对象的复杂化,重金属超标污泥的处置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提到环保工作者面前。下一步将通过研发污泥建材化利用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污水处理市场化,污泥处理也要市场化
城市污水处理的市场化取向已经达成共识,并稳步向前推进,污泥的处理处置也应该借势发力。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的建立可以看做是北京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的第四个阶段——开始真正迈入市场化运作的新阶段。
要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杨向平认为,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起来,目前大多数地方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对污泥的处理处置还无暇顾及,污水处理费的核算也尚未充分考虑污泥的处理处置,这种状况要改变。在污泥的产业化运作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给些补贴,税收政策也可以加以倾斜。政策到位了,其他交给市场,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自会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政策扶持的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监管,特别是在城市污水处理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更应该对不负责任的逐利行为早加防范。
(中国建设报/中国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