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6月5日讯)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旨在倡导全球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提高公众认识。距离1972年全球首个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性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并正式确立世界环境日,今年正好是50周年。
这一节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导,自1974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公共宣传平台,每年有世界各地数百万人通过这一平台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进程。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聚焦“践行可持续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整理的数据,2022年地球正面临三大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退化、以及污染和废弃物挑战。这些危机正在因为人类活动和不可持续的消费、生产模式引发或加剧。并且,世界上最脆弱的群体往往承受着环境危机最严酷的打击。
据统计,每年因空气污染致死的700万人中,儿童和老人的比例居高不下。2020年,气候变化迫使3000万人背井离乡——大约是因战争和暴力冲突而流离失所的人口的三倍。到2050年,因环境危机而流离失所的人数可能高达2亿。2018年,海洋塑料污染对旅游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造成的全球经济总成本估计为6-190亿美元。气候危机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生态系统退化影响估计32 亿人的福祉,占世界人口的40%。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2022年1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必须进入应对气候危机的紧急模式。未来十年是我们能否打赢‘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内’战役的关键十年,而如今我们却仍在持续偏离正轨。”他补充说,“我们亟需付诸巨大的努力,采取大量行动。”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气候通报,在未来五年,全球年均温度有50%的几率至少有一年暂时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C。为了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人们必须共同行动,在2030年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半(关于升温1.5°C的研究解读及其影响,我们有详细采访)。
要走出家园危机,必须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城市、商业企业、组织机构、个人,转变消费、生产、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土地使用的方式。事实上,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带来很高的经济收益,是实现全球经济脱碳的重要途径。
从今年4月到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鼓励个人、企业和社区团体在社交媒体和世界环境日官网上使用话题词#只有一个地球,用数字突出所采取的行动并积极分享。比如:30名小学生清理河道,捡拾了60袋垃圾。5口人的家庭使用了1个新能源发电设备。
减少燃油车使用,多搭乘公共交通或骑行,节约用电用水,节约粮食,垃圾分类,使用环保袋等,都是日常个人可以参与的环保行动。
全球已经在保护地球上努力推进共同的行动。今年3月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来自175个国家的与会代表通过了一项终结塑料污染的决议,目标是在2024年底前完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以解决塑料污染治理问题。根据《巴黎协定》,各国要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2021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各缔约方最终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今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将六五环境日的宣传主题定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广泛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在多年努力下,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根据今年5月刚刚发布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国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辐射环境质量和重点设施周围辐射环境水平总体良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达到“十四五”序时进度。
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行动,需要人人参与。
(来源:界面新闻,202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