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用于农田灌溉,然后再成为老百姓的盘中餐。明年,沈阳将彻底告别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记者11月27日从沈阳市环保局获悉,沈阳市目前正对受沈抚灌渠污染的农田进行生态恢复,到2004年改造的农田将达5万亩。
以往沈阳市污水灌田现象较为普遍,灌溉面积达十多万亩,主要有沈抚、浑南、浑北、浑蒲等。其中,浑南、浑北和浑蒲主要为生活污水污染,而沈抚灌渠主要为有机物和石油污染。这是因为沈抚灌渠每天都要接纳从上游抚顺市顺流而来的工业污染用水。灌渠沿岸农民原来主要以种植水稻为生,农田污染后,他们种出来的水稻煮成米饭后又黑又臭,根本没法食用。
为此,环保部门采取清污分流的方法进行治理,不让污水灌溉农田,从2000年至今,已先后投入上亿元,在受污染的灌区修建了清污分流灌溉,基本消除了污水再进入灌区的现象。同时,沈阳市环保局和东陵区环保局与科研机构联合,在国内首创了生物菌剂技术,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石油类物质得到降解,最终达到无公害的标准。
在使用生物菌剂的同时,他们还鼓励当地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不再种植水稻,改种蓖麻及甜高粱等工业原料,既可以靠植物本身的作用吸收有机物,同时又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通过生物降解和耕作种植方式的改变,有效降低了土壤的有机污染。在受污染较为严重的东陵区深井子镇,已有2万多亩土壤实现了生态恢复。
采用这些措施后,原来自然降解需要15年的土壤一般需2至3年左右的时间,便可变为无公害农田。明年,受沈抚灌渠污染最重的上游3万多亩农田将得到彻底恢复,这样改造的农田面积可达5万亩。
来源: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