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政策的出台,给一些用水大户套上了“笼头”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濒临长江、太湖、阳澄湖,城内河道纵横交错素有“东方水城”之称的苏州市,为何会缺水?
据苏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苏州“缺水”并不是指缺水量,而是指水质性缺水。近年来,苏州市的轻工业、制造业发展迅速,过去一些小的乡镇企业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就排入河流,对水环境的污染十分厉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州市区内纵横交错的沟河,水质清洌,市民们都在家门前的河水内淘米、洗菜、洗碗。可如今,城内大多数的河水不仅不能作为生活用水,绝大多数已变得臭不可闻,甚至有毒。据监测资料显示,在全市的江、河、湖中,水质有50%%以上超过地表水Ⅳ类标准能满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要求的水体已不到50%%,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苏州市民饮用的水源,不得不步步后退,先是从城内的胥江内取水,后不得不搬到了太湖和阳澄湖取;取水的管线也不得不延长再延长,阳澄湖的取水口已从原先离岸边的几十米延长到7公里,而太湖的取水口则更是延长到离岸边20多公里处。
如何解决“水荒” 关键是既“开源”也要“节流”。据介绍,此次制定定额限量用水政策,一方面是督促企业减少对水源的污染,过多的排污和治污能力的落后,都是对水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治理水污染所需要的资金,是预防污染所需要费用的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另一方面,要节约用水。一些用水大户要尽可能地在排放水前重复用水。据了解,法国的塞纳河在入海前已经被利用过9次;尼罗河在入海之前已被利用了50次。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