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实施方案推动了今冬治水热潮空前高涨。广东全省现已解决了366.7万人的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1%,高于全国56.6%的平均水平,但相对滞后于浙江、江苏等省市80%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调查表明,广东省农村饮用水状况层次不一:最差层次有180多万人饮用水非常困难,处于一种泉水干涸、河溪断流、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恶劣水环境状态中;中间层次有1600万人水质性缺水,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工业、生活排放废水和农药化肥污染水源,水体污染严重超标,危及人民身心健康的状况下;比较好层次有1490万人需要改善优化饮用水条件,变江河井取水为自来水。
广东省水利厅农水专家认为,上述三层次是交替并存,农村供水总体条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亟待加强。对此广东省水利专家按照水利部关于人畜饮水工作暂行规定,参照全国近期人畜缺水的标准制定了广东近期农村饮水困难的标准,对“出村(寨)单程500米以上的,或至取水点垂直高度50米以上的缺水村庄(寨)”,纳入农村饮水解困范畴。
据了解,实施农村饮水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耗资巨大。完成农村饮水工程初步概算共需投入38.3亿元。资金来源有赖于“几个一点”的途径:国家支持一点、各级财政挤一点、地方配套筹集一点。而欠发达地区市县镇财政困难,尤其有赖于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据了解,目前共要求省级财政补助7.24亿元。有关方面表示,资金的筹措也有赖于遵循市场规律,采取市场化、社会化的办法,包括把供水厂或供水设施积极推向市场,把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同改革排污收费机制结合起来;以及探索政府增加投入、大力吸收民间和社会资金、依靠公益性事业分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提高投资效益等资金筹集办法。
当前,冬季治水正在南粤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与往年冬春治水不同的特点是,全省各地注重加强抗旱水源建设、大力推广节水型技术、加大农村饮水解困力度三大“亮色”的水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