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网讯 12月25日,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1999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调度以来,黄河在天然来水量持续偏枯的情况下,至今已连续4年实现不断流,这是通过科学的水量调度手段,精心配置有限的水资源,经过上中下游团结治水而获得的可喜成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黄河进入了连续枯水期,干支流来水量持续走低,黄河多次出现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断流河段曾延伸到河南开封附近的夹河滩水文断面,长达到704公里。
1999年开始,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但由于黄河流域连年干旱,主要来水区来水严重偏少,给水调工作带来重重困难。据资料统计,1999年至2002年,黄河主要来水区年均来水量303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偏枯40%。2003年1至7月份,实际来水仅121.4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偏枯48%,是有实测资料以来53年最枯的一年。与此同时,黄河干流主要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在今年旱情紧急情况下的调度中,龙羊峡、刘家峡水库都已逼近极限死水位,合计可调节水量仅1.1亿立方米,到7月11日,五大水库合计蓄水量106.8亿立方米,可调节水量仅18.2亿立方米。
面对困难,黄河水利委员会4年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化实时调度、精细调度,建立各项保障机制,加强科技调水和团结调水,公开、公正、公平水量调度工作,实行了水量调度公报、快报和省界断面及枢纽泄流控制日报制度。在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的调度中,首次实施了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旱情紧急情况下水量调度预案和省(区)界断面和水库泄流控制断面日调度措施,确保沿黄省(区)际控制断面按计划泄流。对达不到控制指标的断面,及时通知有关单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执行水调指令。
为精细调度水资源,节约水量,黄委利用自行研发的黄河下游河段枯水调度模型滚动分析计算,提高水调科技含量,优化调度方案,适时调整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实现了按日调度。同时,为及时掌握主要断面的水情信息,对下河沿、石嘴山、头道拐、高村、利津等省际断面和小川、兰州、青铜峡、巴彦高勒、潼关、小浪底、花园口等重要水文站,在加密测次的基础上,每日按4段制拍报,并及时上网发布。在情况紧急时,对重要断面实行8段制、24段制拍报。快捷的水情信息和“数字水调”工程的建设,为及时有效的调水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根据《水法》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2003年黄委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定》、《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办法》和《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规定》等快速反应机制,从事故发现、报告受理、指令、监测、调查、预警分析等环节,强调了各责任单位的责任落实,明确了时限要求,大大增强了对水调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
同时,为提高了水量调度科技水平. 自2002年开始,黄委开展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现代化的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于2002年11月4日正式启用,并开发了枯水径流预报和河源区情势预报,在黄河下游建设了62座涵闸的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实现了在千里之外对涵闸的远程监控。为精细调度黄河水资源,节约黄河水量,开发了适应黄河下游春、夏、秋、冬四季特点的枯水调度模型,为下游河段逐日、逐河段优化调度和“精细调度”黄河水资源提供了科技支撑。
据黄河网报道,黄河4年统一而科学的调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得到了调整,协调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了黄河在大旱之年不断流和相关地区的用水安全。
黄委副主任苏茂林说,通过近几年的全河水量统一调度,特别是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的调度,黄河水调工作在保不断流的同时,探索出了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的新模式,即“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进一步提高了对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的认识,为今后黄河水量调度积累了经验。
他同时指出,尽管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这种管理与调度手段还比较单一,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措施和经济政策等还不完善;在灌溉用水高峰期,争水、抢水以及枢纽发电调峰等引发的水电突发事件仍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用水浪费现象仍很严重;由于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的基本特性并没有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确保黄河不断流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黄河水调绝不能盲目乐观,我们要牢固树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终极目标的治河新理念,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法律、科技等综合手段,构筑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王红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