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家谈我国节水工作路向
最近一些水利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中国如何开展节水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想法。其中特别突出两点,一是应该立法,将节水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二是要让节水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有利可图。
据专家介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世界三大(水、粮食和石油)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在我国更为紧迫和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居第121位,是全世界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节水对中国来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水利专家、天津市节水办总工程师王恩祥说,现在干什么都必须依法办事。要使节水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也要靠立法。在节水初期,政府发动号召,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声势,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仅靠政府一般号召是不会持久的,只有立法,依法行事,才能让节水工作社会化,渗透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部门。
在立法节水方面,天津市率先尝试,去年年底由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的领导,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节约用水责任制,采取措施,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全国对节水工作也应尽快立法。
专家指出,要想让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还必须讲经济效益。国家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水处理研究所所长陈军和天津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姜衍祥都提出,只有积累更多的资金作保障,才能使节水广泛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在初期,先由政府财政投入一些资金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长期靠政府财政无偿拨款。因此,节水必须进行市场化运作,有投入,有产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天津许多大企业节水工作之所以搞得好,就是把节水工作按市场化进行运作,不但没有因节水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企业收入,从而进一步激发了节水的积极性。全国第一个实施海水淡化节水的天津大港电厂由于进行市场化运作,一方面海水淡化的水用于发电,并把余热用于居民区冬季取暖,另一方面经过进一步加工成矿泉水,在市场上销售,既大量节省了自来水,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全国利用海水淡化的典型。
专家们提出,节水还要靠政府政策扶植。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树成认为,节水工作是涉及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需要政府制订相应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天津市这几年节水工作之所以走在全国的前列,与天津市政府制订的扶植政策是分不开的。天津市明确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农业、农村生活节水项目优先立项,并根据情况给予贷款贴息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海水淡化和微咸水利用的开发、研究工作,对节水效益显著的项目,政府应当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利用再生水的,应当给予价格优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兴建蓄水设施,适时拦蓄雨(雪)、洪、沥水,增加有效水源,兴建雨(雪)、洪、沥水拦蓄工程和节水工作、改造节水工艺效益显著的,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扶持。
此外,也有专家提出,节水必须大力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研究人员苏润西博士说,只有大力推先进技术和设备,才能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全方位和科学节水。目前,我国节水先进技术和设备已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但是实际上应用和推广的很不够。例如,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进行研究,是世界少数几个掌握海水淡化等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展这项研究工作,40多年来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技术能力和设备都大大提高,但是却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应用。我国海水直接利用量太少,只有100亿立方米,仅为美国(1000亿立方米)的1/10,日本(2000亿立方米)的1/20。
因此,一方面要继续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制生产,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广。天津市正在建设梅江居民生态小区综合节水试点工程,小区总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约有5万居民。按照设计要求,小区将具备再生水利用、中水设施建设、集雨工程建设、绿地节水灌溉、生活节水器具配置等多项节水设施。这些项目完成后,再生水利用每天可达到5000立方米,每年集雨10万至15万立方米,每年节水100万立方米,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