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太湖的夏日之殇
(水业中国网上海站6月13日讯) 五月的最后一周,在中国最繁荣的工业城市之一无锡,共有200万人得不到合格饮用水。
这是因为,太湖湖面被蓝藻覆盖,取之于太湖水的自来水因发臭而不能饮用。
蓝藻提前暴发
近年来,每到夏天,太湖蓝藻都要不同程度地暴发。而这次是提前暴发,且数量巨大,事实上蓝藻让太湖已经“病”得不轻。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大。
同时,由于冬季和春季温度偏高,导致今年以来太湖湖水温度明显高于往年,从而促使在冬季处于休眠期并分布在底泥表面的单细胞或小群体藻类提前进入复苏期,并从底泥表面逐渐上浮到水体,藻类生理生化活性快速恢复,在4、5月间良好的太阳光照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成群体,并上浮、积聚到水体表面形成水华。
另一方面,根据遥感卫星图片分析,太湖蓝藻已成整体性分布,同时由于无锡地区风向从偏北风转换到东南风的时间早于常年近一个月,太湖湖面大量繁殖生长的蓝藻在风力的作用下于西北岸边的浅水滩死亡堆积,特别是由于5月25日、26日和27日的气温分别达到30.1度、31.1度和34.2度,死亡的蓝藻迅速发酵、发臭,使无锡自来水厂水源地所处的梅梁湖和贡湖成为受蓝藻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总之,今年太湖水位偏低、气温偏高,成为蓝藻提前大面积暴发的诱因之一。
谁促生了蓝藻
无锡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四通八达的河网。这些曾经风光旖旎的、独特的江南景致,如今却成了无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下水道”。
在大运河无锡段最著名的景点——清名桥,河水浑浊腥臭,河道上有塑料袋、果皮、油渍等生活垃圾从上游源源不绝地飘来。沿河的老式民居,家家均有排水管探出,管下河壁因常年排水大都布满墨绿青苔。
但现在的运河水已经算比较干净的,在“引江济太(将长江水引进太湖)”之前,运河简直跟下水道一样,河水几乎是黑色的。不但脏,而且天气一热,臭得令人掩鼻。
至于运河污染原因,一方面沿岸生活污水不是送到污水厂,而是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河道已经很久没有清淤,淤泥塞满河床。而就“清淤”一事,一位曾参与清淤工作的居民透露,运河无锡段长约11公里,近年也陆续组织过部分河段的淤泥挖掘工作,但今年由于“资金问题”而被迫停止。
清名桥运河段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目标之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无锡市区内的河流因为大量存在的生活污水排放,水质堪忧。而这黑臭的河水,直接使得太湖水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蓝藻也就年复一年地于高温之时暴发。
2007年3月3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完成的《太湖水环境状况及水质修复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认为,无论是蠡湖、梅梁湖,还是整个太湖流域,水质恶化都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开始的。高密度人群的聚居、人类频繁的活动,都对湖泊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治理太湖污染急需扼住农业污染的“咽喉”。《评估报告》显示,太湖污染直接表现在总磷、总氮浓度的居高不下。从梅梁湖看,其周边农业用地上大量残余的氮,被雨水冲刷后通过纵横交错的河网系统进入湖体;从蠡湖看,目前仍有40%未经处理的污水通过内河入湖,污水来源包括大量的沿河饭店,以及水产围网养殖。 而围网养殖对水质肯定有危害,最关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首先,围网区的植被受到破坏;其次,水循环及水的流动交换都受到很大影响。此外,即使是所谓生态饵料,投进去螃蟹也不能完全利用,它只吃一小部分,大部分水草烂在水体中,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太湖夏天水质非常糟糕,就是因为夏天投饵量非常大,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近年来,太湖治理中一个新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污水处理厂成为污染源。无锡市去年在对太湖上游28个污染源排污口的调查监测中就发现,废污水超标次数达到或超过50%的16家公司中,竟然包括了2家污水处理厂。其中一家的日处理能力只有2万吨,但一天接纳的污水量却是4万吨,显然,大量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太湖了。
可以说,蓝藻是太湖病症的表象,真正源头是遭污染的水体。江苏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太湖夏季出现严重蓝藻水华的面积大幅南扩和东扩,目前已基本覆盖整个太湖。
调查还显示,由于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二类、三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局部地方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四类水体。
教训和行动
无锡的城市供水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蓝藻暴发,看上去是气温升高、降水不足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是天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场生态灾难的背后挥之不去的是人祸的影子。
专家们说,从我国湖泊环境特征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的过度使用,反映在表面上的是藻类大规模的暴发,几百万百姓的饮水安全受到巨大威胁。
无锡水危机,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水到底怎么管?治水怎么治?太湖周边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科学机制。我国其他领域以及城市污水处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关键是新技术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
太湖蓝藻暴发后,5月30日,水利部太湖局已经与江苏省政府、无锡市政府紧急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加大了从长江水入湖的水量,长江引水量已经从160立方米/秒地加到220立方米/秒,入太湖水量已经从100立方米/秒增加到150立方米/秒。其中,直接受水的太湖贡湖水域水质已经明显好转。
而从长远看,稀释污染水源虽已成解决此次太湖污染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现在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环太湖各市,今后一个时期,都将把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及蓝藻应急治理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质,确保群众饮用水的正常使用。
其中,无锡市决定从现在起,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展开地毯式检查,对涉污企业逐个“过堂”,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其中,饮用水源地、重要河道沿岸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开发区、工业园区及跨行政区域污染,是这次全面检查的重点。造纸、酿造、化工、农药等污染企业将逐家上门严查。
同时,自2007年6月4日起,无锡率先在太湖流域启动太湖定置渔具的整治。太湖贡湖水域的所有渔具今年将全部完成清理。
而太湖治理二期工程也将加速实施,刻不容缓。早在2001年10月,水利部就提出《关于加强太湖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水利部提出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二期”,随后,国务院向太湖流域相关省市上海、浙江和江苏转批了该意见。
不过,尽管太湖治理二期工程2005年已由水利部审批通过,等待国务院的批复,工程的总投入初步预算在人民币1000亿元左右。但要真正启动二期工程,还有很长的过程,单单依靠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很难推动。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资金筹集难,管理协调难等等问题是主要原因。
五龙治水,九龙戏水。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事件,暴露出了水体管理体制、水项目研究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与太湖有关的管理部门非常之多,如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局、无锡市水利局等,且整个太湖流域本身就横跨多个城市。管理涉及到多个城市的相关部门,十分繁杂。
据了解,一部为了解决多头管理的《太湖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去年就已在上海正式启动。但该工作进展缓慢,或许,5月的无锡太湖水污染使该立法加速。
(来源:中国信息报,作者:顾列铭)(水业中国网恽鹏南编辑)
「该帖子被 戴晓红 在 2007-6-14 02:52:26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