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专家学者为渭河维权(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期待改变的渭河
25日至27日,150多名专家学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聚我市渭河南岸,发出了一份庄严的宣言《保护母亲河行动纲领———第一届“渭河论坛”宣言》。此次论坛由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陕西省水利学会、陕西省水伙伴协会、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主办,陕西省水利学会渭河流域管理局分会承办。论坛主题为“渭河水文化”,着重探讨渭河水文化发展历史、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为构建渭河水文化体系、维护渭河健康生命及渭河治理提供良策。
众口一词夸渭河
谈起渭河的历史,专家、学者赞美之辞一个赛一个,迎来一阵阵掌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渭河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时代的黄金之页。”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陈维达夸道。
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局长蒋建军高级工程师通过传说和考古发现来赞美:从远古的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传说,到有据可考的史前文明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从后稷教人稼穑到中国农耕文明形成,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都充分说明了渭河流域文明的史迹。甘肃省定西县镇南学校中学一级教师董新民通过对比来夸奖渭河:在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早期,渭河的文化地位和黄河并列,甚至在某些方面要超过黄河,从传说中的尧、舜、大禹、华胥氏、伏羲氏、黄帝,到战国时期的秦国,无不在渭河流域留下印记。“中国从传说时代算起至清代,主要有9个朝代为全国统一政权,其中渭河流域的西安就占了周、秦、汉、隋、唐5个朝代。”陕西省楹联学会会长张骅用到了统计数字。
省委原秘书长何金铭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渭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是一条四通八达的黄金水道。春秋时期,晋国遭遇饥荒,请求秦国救济。秦国几万斛粮食从渭水经黄河入汾河,浩浩荡荡运送而去。这是中国历史上救灾史与运输史最早最典型事件。
“渭河自西向东在中国中部形成的轴线,乃中华文明史‘文化之轴’,华夏文明史册正是围绕这一轴线在翻阅辐射、世代延绵。”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渭河河务局局长刘涛等人的赞美非常形象。
竞相吟诗咏渭河
专家学者们光评价还感觉不过瘾,说着说着吟咏起诗歌。
谈到昔日清明透亮、百舸竞发、柳絮飘洒的渭河,何金铭情不自禁朗诵温庭筠《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渭水西来直,秦岭南去深。”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陈维达则献上了唐张籍的诗《登咸阳北寺楼》。
蒋建军吟咏了诗仙李白的诗句: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工程师孙少军不仅收集到大量有关渭河的诗词,而且将其分为农业、经济、交通、风光、述怀等6大类。
十分痛心叹渭河
谈起今日渭河,宝鸡市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谢繁荣、张志明总结为:上游水少,中游水脏,下游淤积严重。
陕西秦安河流研究所研究人员薛亚莉痛心地举出一系列数字:渭河多年年平均向黄河输泥沙4亿吨以上,渭南以下的渭河成为地上悬河;据不完全统计,渭河干流下游近40年已有16个年份出现堤防决口,几乎两年一决,仅2003年因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82.9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年径流量平均为44.78亿立方米,与1956~1989年均值相比,减少了41.78亿立方米;地下水位下降,咸阳、西安的渭河水源地井群水位近20年来累计下降40~60米,最大降深达到140米,引发附近区域地面下降、河堤及工程裂缝、机井报废等一系列地质问题;渭河干流五类水的河长比率1990年前为4.6%,1991~1997年间已达到60.1%。“今日渭河,只有涓涓细流,渡口已成历史,泛舟已是梦想。今日渭河,不再泾渭分明,已经黑水一片,没有鱼虾,不可灌溉。今日渭河,已经不是生态意义上的河流。”何金铭叹息。
董新民说,关中文明光耀四海的灿烂和皇都文化俯视天下的辉煌已被渭河的污浊和洪灾冲刷得让我们不忍再张扬,无法表情阳光地去回忆。
行为盲目应自责
对于造成渭河现状的原因,谢繁荣、张志明、薛亚莉等认为,除了自然气候变化的原因,还有人为因素,渭河干流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地下水长期盲目超采;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2004年排放总量达到6亿立方米;肆意倾倒垃圾。渭河成了“关中下水道”,水体丧失稀释自净能力。
宝鸡峡引渭灌溉管理局高级政工师崔东海认为,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的一些人认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无需担心,可以无条件地享用;再一方面讳言水的“恶”性,尤其是在论证一些项目时,只谈“上善若水”,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不论“洪水如猛兽”。
何金铭认为,问题出在我们对母亲河实际上并不敬畏,对“母亲河”遭遇的痛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从“母亲河”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认为渭河不过就是一条河,我们才是河流的主宰。我们曾发出豪言壮语,要把大江大河拦腰斩断。如果拦腰斩断一个人,岂不就是处以死刑?面对大自然,我们已知的只是一个小数,未知的是一个大得多的数。也许,我们对渭河的伟大,还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为渭河“权利”呼吁
说到渭河的重要性,孙少军说: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渭河一瘦身,关中就饥渴,城乡就枯萎,王朝就迁都;渭河宁则关中兴,关中兴则陕西强。宝鸡峡引渭灌溉管理局高级政工师崔东海认为,要注意克服“官本”、“绩本”思想和“本届”、“本位”主义,避免“为升官”、“为政绩”的胡乱作为,以及上(上级、上游)不虑下、少不忧众、城不及乡、近不顾远的现象。既不能一味地迎合人,又不能一味地迁就水。
150位专家学者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在《渭河论坛宣言》中表示:保护母亲河,挖掘渭河历史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传承、保护和创新渭河水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他们倡议,做好渭河代言人,开展维护渭河健康生命大型公益活动,进一步唤醒公众“了解渭河、关注渭河、宣传渭河、爱护渭河”的意识和自觉行动。
专家、学者们呼吁:关爱渭河,就是关爱我们自己,关注渭河健康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河流应有的尊严与权利,保持河流自身的完整性、多样性和清洁性,像珍惜自身生命一样珍惜河流生命。
为渭河未来畅想
蒋建军为构建“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生态渭河建议,构建秦岭峪道文化,发现、挖掘、整理、开发、保护、限制相结合,最重要的是限制,为渭河留10~20条不开发的南山峪道,将原生态峪道留给后人。后人可将已开发的和未开发的做个比较,看看哪种方式更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
专家、学者们一致建议,通过绿色生态渭河这一主线,将渭河沿线已相继建成水文化景观的甘肃天水、陕西宝鸡、咸阳、杨凌、西安、渭南串联起来,同时结合秦岭北山的生态建设,将渭河构建成陕西最长最大的河滨公园或生态文化长廊。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陆僶睿编辑,200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