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过后再测巢湖水,化肥比重增大污染加重
巢湖污染治理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随着一项肥料新产品的使用,巢湖污染有望得到控制。这项新产品,就是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的“控失复合肥”。昨天上午,该项技术落户合肥四方集团。明年上半年,“控失肥”将在全国发售。
巢湖治污,必须解决化肥问题
一直以来,巢湖富营养化防治的研究和实践就没有间断,但污染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
昨天上午,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离子束生物工程室研究员余增亮分析说,巢湖污染治理,必须走控源、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三位一体”的道路。目前看来,关键是控源和农业面源(化肥)一直没有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
据介绍,今年7月份大雨后,有关方面曾对巢湖水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由于大量农业化肥水流进巢湖,巢湖污染加重。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巢湖污染,和农业面源(化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再次表明,巢湖治污,必须解决农业面源(化肥)的问题。
今年,在十七大安徽代表团向中外媒体开放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就巢湖污染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巢湖污染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造成。安徽共投入100亿元对巢湖污染进行治理。目前,安徽正在引进和鼓励中科院研制的缓控化肥,降低化肥污染。”一时间,巢湖控污,探索化肥的问题,再次引起各界关注。
7年研究,“控失肥”全国独创
昨天上午,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合肥四方集团共同举行的“控失复合肥”成果转化启动仪式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英俭自豪地向外界宣布,经过7年攻关,“控失复合肥”研发成功,明年“控失肥”将面向全国发售!
众所周知,化肥是农业的根本,是粮食的粮食。但常规方式施用化肥,植物一般只能吸收30%左右,70%都被白白流失,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导致环境污染。
经过7年的攻关,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出的新型肥料“控失肥”,通过对天然纳米材料进行物理和生物改性,研制出化肥纳米分子控失剂。利用其离子的交换性能和高吸附性能“捕住”化肥营养元素,再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壳聚糖等材料“网住”棒晶,达到固定化肥营养元素、减少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昨天,有关方面分析,“控失肥”将有效解决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中化肥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省工省力、增产增收,并大大减轻其对河流水体的污染。
广泛试用,“控失肥”具备三大功能
昨天,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离子束生物工程室研究员余增亮介绍,去年和今年,在我省贵池、蚌埠等地以及江西、河南、湖北等示范田试用表明,“控失肥”具备以下功能:功能一:“控失肥”具有高肥效,低流失的显著特性。可以保证巢湖流域农业生产,降低化肥污染水体风险。功能二:价格与等养分化肥相差无几,但化肥使用率大大提高。试验表明,与普通化肥对照相比,控失肥氮素减少60%,挥发减少2~3倍。功能三:提高农作物产量,长期使用可减少投入。
在江西鹰潭、湖北秭归等地以及我省肥东、贵池等地试用表明,试点“控失肥”增产均在10%以上。如果长期使用,农民可逐步减少用量,不增加农民负担。
明年上半年,巢湖全流域先尝“螃蟹”
昨天上午,四方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尹涛介绍,预计2008年上半年,“控失肥”项目建成投产。届时,巢湖全流域甚至全国都将用上“红四方”牌控失复合肥。
同时,他还介绍,从明年开始,集团还将逐步建立“控失肥”网络。在3年内,将加速推进在建的年产100万吨复合肥(含年产60万吨控失复合肥)生产线。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陆僶睿编辑,2007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