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调查 (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为垃圾渗沥液处理厂全景。
填埋过后就像“三明治”
记者站在作业面的“二台”上向下望去,作业面上,一辆辆不同型号、不同款式的垃圾车处在不同的方位,有的随着液压杆的徐徐升起,正在倾倒垃圾,有的正向作业面行进,有的空车沿原路返回;四五台推土机、挖掘机正在紧张工作,不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上百名拾荒者也没闲着,或紧随推土机寻觅“猎物”,或成圆周形围在已经倒好的垃圾堆旁,挥动镐头,边挖边拣。也许,此时并非垃圾车进场的高峰期,一些拾荒者正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歇息或闲聊。
作业面上的颜色,远看灰蒙蒙的一片,夹杂着红黄绿蓝等,给人的感觉的确不怎么样,并不时飘来阵阵多少有些刺鼻的异味。只是看看脚下,厚厚的、清一色的黄土,全然没有作业面上那五颜六色的感觉。而身后已经封闭的“三台”平面上,竟生长着一片麦苗,虽不怎么茂盛,但也与作业面上的景色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属山谷型填埋场,该场采取的是坑填式分层卫生工艺,在做好防渗、排污导气、排洪导流工程的基础上,实行单元式分层作业,一般情况下,按每30米为一个单元,以4~6米高度向前推进,垃圾倾倒满一个单元,推平压实后继续向前推进。为了缩短垃圾进场后暴露面积和时间,在运转经费得到市上解决后,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填埋场实行“即时覆盖”———垃圾每倾倒满一个单元,就将从附近取来的黄土覆盖其上,使其达到30厘米以上的厚度,再推平压实,做到了随倒随推,倾倒一个单元,覆盖一个单元,封闭一个单元,最大限度地减少和缩短了垃圾进场后的暴露面积和时间。作业单元周围,用黄土围堰,做到清污分流。垃圾进场倾倒分层摊铺,分层压实;克服垃圾水分大、结构不稳定等阻力因素,使堆体边坡坡度不大于1:3,保证垃圾压实系数达标。
每年进入春季以后,填埋场还有一个招数,利用大型喷雾车在作业面上喷药,早、中、晚各一次,及时消灭蚊蝇,并在库区终端设置了一张巨大的“防飞散网”。再就是,对一些已经封闭的单元平台,如果预计其上再次填埋垃圾要等到大半年或一年以后,则根据季节在平台上撒上小麦种子,一来防止扬尘,二来美化库区环境。如此等等,目的只有一个———把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尽管这样,作业中的某些污染还是难以避免。西安市市容园林局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处长兼书记、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总负责人狄生忠说:“垃圾填埋场毕竟不是香水厂,要想没有一点异味和污染,目前还做不到。”该处总工程师郭随宝则这样对记者说:“因为严格实施黄土分层覆盖,垃圾填埋过后,如果用一把巨型的刀从上到下切下去,它的横断面层次很分明,就像个硕大的三明治。”
“三明治”四周裹“雨披”
进入填埋场二期工程库区,你会发现沟壑两侧的崖壁上各铺挂着一层薄薄的宽阔的蓝灰色的东西,其颜色很像当年部队战士身披的“雨披”。这“雨披”是填埋场近几年才使用的新装备,它的作用一点也不敢小视。
江村沟垃圾填埋一期工程1993年动工建设,按照当时的国家标准,采用天然防渗措施,在整个沟底铺垫了2米厚的黏土防渗层。1999年底建设二期工程时,填埋场采用2厘米厚双糙面HDPE(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进行防渗。据了解,这样的防渗膜其防渗效果是天然防渗所无法比拟的。防渗膜布设于整个填埋区域沟底和坡岸,上面附着土工布保护,能有效地防止地下水和土体污染,从而保护填埋场周边的生态环境。
为什么要使用防渗膜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垃圾在发酵、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渗沥液,如果没有防渗膜或其他防渗措施,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那渗沥液又怎么处理呢?
在二期工程下游垃圾坝后60米处的沟底,记者看到了一座由好几个大水池和若干厂房组成的垃圾渗沥液处理厂。该厂的规模并不大,除了鼓风机房、药剂贮藏室、值班配电室外,最主要的就是SBR反应池、PH调节及沉淀组合池、厌氧生物滤池、调节池、酸碱配置槽、出水井、过滤设备等。经过SBR生物处理工艺,渗沥液得到初级处理,通过专用管道对接城市市政污水管道,进入西安市第三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
记者在渗沥液导入该厂的管道入口处看到,渗沥液呈深黑色,浓稠状,并带有泡沫,其颜色、形状有点像刚开采出的原油。但在出水井处,工作人员用量杯舀了一杯处理过后的水,此水虽呈棕黄色,但完全是透亮的,与“原油”形成鲜明的对比。该厂技术人员介绍,目前出水COD指标2000左右,完全控制在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要求的4000以下的范围内。只是由于设备上的原因,这离新的国家标准———1000以下尚有距离。但垃圾渗沥液处理厂的建成使用,彻底结束了垃圾场污水污染环境的历史。
资源化标志:沼气发电
多少年来,西安市的居民烧火做饭都靠炉子,煤灰的大量产生使垃圾的含水量只有30%左右,而近几年随着“双气”的普及,垃圾中的煤灰骤然减少,垃圾的含水量在夏季可达到70%。于是,垃圾产生的填埋气(沼气)越来越多。如不正确有效地利用,不仅有可能出现垃圾场局部爆炸现象,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在已经封场的垃圾平台上,记者被一排排竖立的足有1米粗的“钢筋笼子”吸引住了。细一看,这些“钢筋笼子”的中央均插着一个带圆孔的黑管子,其余空间全用鹅卵石填充。“钢筋笼子”超出地面的高度不一,有两三米的,也有1米左右的。各个“钢筋笼子”其实并不是孤立的,地面上还有直径约60厘米的横卧的“钢筋笼子”将其串通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系。这就是垃圾场的排污导气系统,其下端与垃圾填埋场底部防渗层之上的排污主干沟相接,随着填埋高度的增加和作业面的拓宽,垂直管的数量不断增加并向上延伸。“钢筋笼子”中央带圆孔的管子叫“花管”,渗沥液就是顺着它流向底部的,圆孔则是收集填埋气体(沼气)的。
垃圾发电早有所闻,但真正应用现实记者还是首次目睹。在库区西侧的半坡上,记者看到了呈一字排开的4个沼气发电机组正在紧张工作,向南一侧,10多名民工正在处理另两台机组的地基。这就是填埋场里的填埋气发电厂。郭随宝总工告诉记者,这是由法国威利亚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独资修建的一个环保项目,所用机组为德国产品,属全自动无人值守机组,升变压一次完成,体积小,功能全,全自控,在国际上属领先水平,该项目计划总装机12500KW(10台1250KW机组),计划总投资2800万美元。由于填埋场的沼气总量不小,在垃圾填埋场封闭场后还可运行10年。填埋气发电厂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20日建成并网发电,一期装机2500KW(2台1250KW机组),主要采集垃圾填埋场一期作业面沼气。2006年扩机至5000KW(4台1250KW机组),同时采集垃圾填埋场二期(前500米)作业面沼气,4台机组共投资720万美元,2006年年发电量达3000KWH,效益相当可观。
装机日益增加,沼气量究竟是否充足。记者在发电站控制室看到,目前,4台机组处于正常运转和满发状态。如果年底前正在施工的2台机组能够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就可采集垃圾填埋场二期(后700米)作业面沼气,其前景十分广阔。这无疑成为垃圾填埋场向资源化迈进的一个显著标志。
2007年10月13日,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站获得殊荣——联合国有关组织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单位确认该站为2007年度中国垃圾填埋场十大沼气发电站第一名,并颁发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蓝天排行榜证书”。
填埋场还能使用多少年
任何东西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垃圾填埋场也不例外。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吧。1990年,在日本专家的参与下,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工作得以完成。屈指数来,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已经有些“年轮”了。最初的勘察、设计、论证、建设时间不算,光正式投入使用也12年有余了。
目前,江村沟垃圾填埋场算得上是一座国内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垃圾渗沥液处理、垃圾沼气发电三位一体的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作业达标。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祝兴祥今年来此考察后这样评价:我到过许多垃圾填埋场,这个地方做得最规范,标准最高。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整个工程从1990年开始,按照国家建设部标准,由西安市水利设计院勘察设计,经专家评审后,一期工程于1993年动工建设,占地240亩,投资1600万元,容量828立方米。经过1年的施工,1994年正式建成,随即投入试运行,次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00年底一期工程衔接性封场为止,垃圾已填埋至第12层,垃圾填埋量约为130万立方米,封场后平台面积3.3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占地532亩,容量858立方米,1999年10月开工,分两部分实施,2003年12月底前全部竣工并先后投入使用。截至目前,二期库区已倾倒垃圾625万立方米,全场已填埋库容量755万立方米。
该工程计划占地1100亩,总容量4900万立方米,设计使用50年,当时是按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2000余吨计算的,而现在,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达到400多车、3300吨。有关专家据此计算,其实际使用年限肯定要比设计的50年少七八甚至10年。
这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最关键的是,西安市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只有一座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大城市,这是有很大隐患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的狄处长对此忧心忡忡:“希望这能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陆僶睿编辑,2007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