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心里话:“我是拿环保当生意来做的”
一位私营企业老板在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起了一座电镀工业园区,实现了规模效益,降低了环保压力,年产值2亿元。干成这件“双赢”事儿的是青岛金泰表面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泰旭,一个46岁的青岛汉子。
“电镀工业园的建立可以说是被国家和地方日趋严格的排污限制一步步逼出来的。”薛泰旭说,“1991年我就在开发区建起了一家电镀厂,那个时候排污门槛低,我基本上没花工夫在治污和减排上,一门儿心思想着赚钱。”
“后来国家的环保政策日益完善,开发区对我们这样的高排污企业也抬高了环保门槛,甚至下发了限期达标的通知。没办法,再不重视环保就要关张大吉了。考虑到环保门槛还会进一步提高,企业产能还要不断扩大,我就安装了治污水平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的污水处理设备,额定处理量也远高于当时厂子的污水产量。”
“钱花了,企业生产成本也上去了,钱赚的没以前多了,我就琢磨着能不能以提供集中电镀污水处理作为一个卖点去招徕更多电镀企业到我这里落户,成立一个电镀工业园。”薛泰旭说,“我的想法与国家环保政策走向一致,所以得到了开发区环保局的热情支持,电镀工业园于2003年建成了。果然,一听说我这里可以提供集中污水处理服务,那些由于排污不达标面临停产的电镀企业争着抢着把厂子迁到园区。不到一年,园区里就聚集了十几家电镀企业,厂房都被占满了。”
“我现在是拿环保当生意来做的。所有企业进驻园区前,我都会跟他们专门订立一份环保合同,明确标明排污标准,不达标的,我要加倍收取污水处理费。现在我们日处理污水能力是1000吨,实际处理量在350吨左右,我每吨收他们7元处理费。有了合同约束,再加上经济杠杆,各家入园企业自然有了治污自觉性,我也多了一份收入。”
“园区里各家企业把各自原来的客户也带来了,客户订制的加工品种有上千种,你家做不了的我家做,大家的生意都更好做了。园区里的规模效益吸引了更多企业要求入驻。”
薛泰旭指着园区里一栋在建的四层楼说:“这里是我们的新厂区,可以容纳十几家大型电镀厂。后面是我们在建的第二个污水处理站,建成后总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每天3000吨,基本可以实现满负荷运行,到时候我一天仅污水处理费就可以收入两万多元。”
“过去我是做产品,后来我建市场,现在我卖市场,将来我还要管市场。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话简直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我更有信心把环保这门生意做大做好了。”薛泰旭说,“今后随着园区规模不断扩大,我还打算把污水处理后的污泥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最近我引用了两句诗来概括我们园区的企业文化,‘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这是一语双关,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园区内所有企业邻里友爱、和谐共赢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的决心。”薛泰旭说。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戴晓红编辑,2007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