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晋阳湖重度污染恶化之势拉响警报
1956年正式开建的晋阳湖是我国建国以来开挖最大的内陆人工湖。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灭绝性捕捞、无序养殖等原因,给水体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并呈恶化之势。
补水过程危机四伏
晋阳湖位于汾河西岸,东北距太原市10公里,东距汾河1.5公里,占地面积5.26平方公里。湖体年蒸发量为1000万立方米,年渗透量为500万立方米,其蒸发和渗透对净化我市空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晋阳湖为内陆水体,属于“死水水库”,每年须从汾河二库补水4次,补水量为3100万立方米。补水渠总长度27千米,流经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虽然在每次补水前都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对补水渠进行清理和冲洗,但在补水过程中,沿途仍有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不断通过补水渠流入晋阳湖。
水质已属重度污染
根据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去年上半年,汾河太原段水质污染严重,晋阳湖水质为劣五类,属于重度污染。
另外,渔业养殖量已经严重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并因此两次造成大规模的死鱼事故:1995年,晋阳湖首次出现“翻塘”,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2007年8月,再次出现大量死鱼事故,估计死鱼量为100余吨。2007年5月,因水体急剧富营养化和气温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湖内蓝藻数量急剧增长,整个湖面呈绛紫色,蓝藻污染给晋阳湖水污染拉响了“警报”。
无序养殖负担沉重
1958年,市水产养殖场成立,依托晋阳湖开展水产养殖,该养殖场为全市提供一半以上的水产品。但近几年,晋阳湖周边的村民开始自制网箱,随意在湖中圈一片“地盘”进行网箱养殖。根据调查,晋阳湖可养殖投食鱼类为300吨左右,而目前的养殖产量为900吨,是可养殖产量的3倍。每年向湖水排放的有机物约为1900吨,大约有1400余吨通过饲料和粪便的形式沉淀,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和地质污染。同时,大量的有机物饲料、鱼类粪便的堆积导致水体中藻类和有机物的急剧繁殖。
其次,灭绝性“地笼”捕捞造成“食物链”的脱节,也是导致各种藻类大量滋生、繁殖和蔓延的主要原因。“地笼”最初是当地农民用来捕获小虾的工具,然而由于其遍布湖底,将野生鱼类、虾类和蚌类等水生动物全部“收缴”。据不完全统计,湖中随意投放的“地笼”多达万条,长的有上百米,短的有五六十米,几乎遍布湖底,如果将它们连接起来,可以从太原铺到北京。另外,湖水多年蒸发和渗漏,也造成湖内污染物的大量富集。
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快结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对晋阳湖进行综合污染治理,避免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灭绝性“地笼”捕捞、无序网箱养殖等。同时,对补水渠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进行整治,从源头上减少对湖水的污染。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陆僶睿编辑,2008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