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社会用水零增长 中国实施用水总量控制
1月9日,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万育生表示,未来国家要“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结构”。
“不能说企业需要多少水就给多少水,而是看有多少水进行分配。”他在中科院地理所的论坛上说。
从2001年开始,我国在甘肃张掖等地开始着手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目前全国国家级有42个试点地区,省级有100多个。
据万育生透露,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将增加100多个,各省市试点面将加大。
国家加大试点力度是有原因的。目前,中国水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占有量都比较少,加上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加快,使得全国用水量日趋增加,一些地区严重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节约用水成为国家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十一五”制定了有关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多项指标。不过,万育生表示,2020年有关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指标将更加苛刻。其中,届时全社会用水要达到零增长水平。
2020年目标:用水零增长
中国正在逐步实施用水的总量控制政策,预备在2020年实施全社会用水的零增长。
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仅有2.83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占世界水资源总量比例为6%,但中国人口却占到世界的22%,因此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全国水资源需求量大增,缺水严重。比如2006年,2.8多亿农民没有解决饮水问题,600多个城市缺水。目前全国缺水年约有400亿立方米。而工业用水需求仍在快速增长。比如1950年全国工业用水只有96亿立方米,到2006年达到1344亿立方米。
问题还在于用水浪费严重。比如中国万元GDP用水为272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以上。工业用水的重复率只有62%,美国是94%以上。
为此,中国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多个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约束性指标。其中包括,到2010年,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年需要下降6%,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需要从0.45提高到0.5,城市污水处理率需要达到70%。
本报记者获悉,2006年以来,上述目标完成得较为理想。比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2006年为154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了8.9%。国家发改委人士指出,这个成绩与一些地区将“十一五”节水指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并把节水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的努力分不开。
不过,万育生表示,2020年有关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指标将更加苛刻。比如,届时全社会用水将达到零增长的水平,在维持好的生态的条件下,水资源实现供需平衡。
全面实施总量控制
为了达到2010年,以及2020年的目标,水利部正在加大试点力度,预备全面实施总量控制的目标。
据了解,未来我国要建立节水型社会的主要任务,是要建立4大体系,即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以及自觉用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水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水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水权分配、转让和管理制度,取水许可制度等。
目前已经有张掖、郑州、廊坊、天津等国家级试点城市。
从最早实施的张掖试点情况看,效果较为明显。张掖地区层层实行总量控制的办法,将水量逐级分配给每一个用户。同时实行水权管理,允许自由交易,未实现交易的结余水量,由水管单位按基价的120%回收。
上述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张掖地区现年均每亩耕地节水46立方米,农民用水负担每亩比过去减少8.5元。渠系水的利用率由50%提高到60%。同时该地区的黑河向下游内蒙古下泄1.12亿立方米,使得内蒙古黑河流经地区生态改善。
同样黄河流域也在实施节水型社会试点,正进行初始水权分配的改革。黄河年水量为580亿立方米,除了生态用水210亿立方米不能动用外,其余的370亿立方米,分别由青海、四川、甘肃、山西、山西、宁夏等11个省市分得。
黄河领域的试点结果也不错。比如,宁夏的部分工业用水已经有了定额指标,银川等地的生活用水已实施用水定额到户。不过,类似办法,推广到其他地区,还需要一定时间。
但这些省份每年分得的水量也不是固定的,呈动态变化,即黄河水多时可以多分,反之相反。
万育生表示,即使南方丰水地区,也要实行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改革。缺水地区实施水权分配的宏观控制指标,丰水地区的水权分配取决于“微观定额指标”,可以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前的1月4日,水利部发布了《水量分配暂行办法》,确定流域或者行政区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等分配办法。水利部副部长周英表示,制定该办法,意在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水量分配工作。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郭亮编辑,2008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