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引水欲推新模式:地下调蓄生态优先
浩渺的丹江口水库和繁华的京津之间,横亘着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这是南水北调中线1271公里调水线的天然过道。
但在中线调水的天平上,干旱的大平原绝不是可以忽视的配角。而从调水量的分配来看,河北和河南是中线调水真正意义上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分享了中线调水近80%的水量。
然而,与调水终端的大城市京、津相比,两省又面临别样的尴尬:他们为生态揪心、他们为调水所需的巨额财力所困、他们为在广阔空间里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发愁……
总之,他们与京、津有着不同的身份,承担着不同的政治使命,有着不同的经济结构,这种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他们的用水方式。
他们在努力探寻适合自己的方式。
“我要是河北省的话,想法也一样,长江水调过来,把我的沟里、河里全部填满。”
1月9月,水利部一位负责水资源配置的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对河北省的调水设想揶揄道。
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地下调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中线一期工程每年89亿方调水总量中,河北的分水配额是34.7亿方。除去沿途损耗,每年净受水30.4亿方。与此相对应,河北需要分摊中线主体工程投资76.1亿元。
此外,河北还要负担中线工程在境内巨额的配套费用。北京、天津的用水户集中在大城市内,配套工程相对简单,而河北的用水户散布在6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上,涉及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等7市93县。
要将千里迢迢的汉江水输送到这些用户手里,河北需要围绕总干渠各分水口门,建设一个覆盖4300万人的宠大的输水管网。目前,有关方面正在抓紧编制《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工程耗资高达300多亿元。
河北期望在2015年前,完成这个供水体系的建设。
两笔巨额投资让河北地方财政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迫使他们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所有经济可行的配套途径——一个利用地下漏斗建地下水库调蓄水资源的大胆设想就这样浮出了水面。
“建地下水库,对外调水进行地下调蓄,省内目前有这个想法。”河北省水利厅水资源中心副主任李文体对本报说,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查局正在做研究。
不过,这个大胆的想法还未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两种调蓄方式
“有河皆枯,有水皆污”。这是河北中南部平原的现状。
河北目前每年缺水40亿-50亿立方米。如果考虑生态用水,缺口更高达100亿方。全省水域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670平方公里。
继地表水过度开发之后,作为河北用水最后依托的地下水,情况也不容乐观。全省地下水累计超采1000多亿方,据当地地质调查,太行山前平原已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浅层地下水被疏干,出现了4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超采漏斗区,最大沉降达2300毫米,居全国之冠。
不过,就是这个特大规模的地下漏斗,引发了河北人建地下水库以调蓄外调水的大胆设想。
地下调蓄的思路是,利用地下漏斗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通过中线总干渠上的退水闸,将外调水注入当地河流,利用天然河道补入地下;而大平原上现有地下水开采系统维持不变,可以继续抽采,水费则根据退水闸的流量,按中线调水国家规定水价结算。
河北省关于地下调蓄的可研报告对受水区地下水库做了精确计算,总库容高达20.63亿立方米,其中石家庄、沧州和衡水三地地下水库连通后,库容为9.81亿立方米,配合大浪洼、千顷洼等地表调蓄库,完全可以解决三市引江水的调配问题。
“如果可行的话,河北的配套资金就能削减一大笔了。”李文体希望这个想法即使不能在河北全境施行,也能在局部地区实现。
石家庄所在的滹沱河漏斗区,是最有条件采行地下调蓄的。石家庄市水利局为此组织开展了“利用引江水建设滹沱河地下水库”的可行性研究。
“目前还在做地质调查和技术研究,已经大体划出了调蓄范围,不久就可以出成果了。”石家庄市原水利局局长张昌信说,滹沱河的地下漏斗面积约4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盆地,边界清楚,水注入以后不会有多大流失,但调蓄量还有待进一步计算。
与地下调蓄相对应的,是传统的地上调蓄,也就是国家所要求的地方配套工程。根据河北省正在编制的配套规划,河北境内围绕中线、东线两条调水总干渠而展开的供水网络,包括6条输水干渠和10座调蓄水库;此外,还要对现有的城市供水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其中包括新建一批地表水厂,以取代原来的地下水厂。
据水利部门估算,从总干渠分水口门到各城市水厂配套工程投资约160亿元,这笔钱完全由省内自筹,通过省级财政拨款、工程基金和银行贷款等渠道解决;水厂以下投资约160亿,负责将水处理以后分送到终端用户,这笔费用初步计划以各地供水公司为主体,引入社会资金。
“投资太大,考虑到地方财力和现在受水区的实际用水情况,我们计划2008年动工,2015年配套工程基本完工。”河北省南水北调办规划设计处处长李国强说。
这比中线工程的通水时间整整滞后了5年。而在2010年中线通水时,河北只能完成重点配套工程的建设,以满足用水大户的需求。
“到那时我们只能消化15亿-16亿吨水,仅为分水配额的一半。”李国强说,“剩下的15亿方水我们还是想利用总干渠的退水闸,退到河里回补地下水。”
考虑到生态用水没有一个明确的用水户和交费单位,河北方面多次呼吁,恳请国家减免这部分水费,但他们至今仍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上述水利部官员说,他们已经注意到河北方面的想法,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正式意见。
地下调蓄的优势
对于河北的“非分”要求,《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已经对各地分水配额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南水北调近期以解决城市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
也就是说,一期调水仅限于城市和工业用水,基本排除了将外调水直补生态的可能。
“顾及到调水区的生态安全,中线工程在设计调水规模时没有考虑受水区的生态需求。”李国强对此表示理解。而农业用水由于效率极低,本身也承受不了外调水的高额水价。
按照这个要求,中线调水对北方生态的补偿是间接的。途径是通过给城市和工业供水,置换出被挤占的农业用水,同时间接回补生态。
“我们考虑通过用水置换,即减少城镇对地下水的开采,把原来所挤占的农业用水置换出来,逐步恢复生态,改善环境。”李国强说,为此,河北要求受水区在通水以后,超采地下水的水井要全部封停。
封井压采工作已经在石家庄等中心城市内开始推行。“原则上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不许有自备井。”石家庄市南水北调工办主任梁立安说,这一方面是因为超采引发了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调水做准备。
事实上,封井工作的难度相当大,因为地下水的开采成本极低。李国强预言,将来要用外调水切换井水,必须动用行政手段,“如果行政不干预的话,怎么算账都是当地水便宜。”
与耗资巨大的地上调蓄相比,地下调蓄的优势极为明显。
一是投资费用少,石家庄全市供水量每年约30亿,中线调水给它的分水配额是7.8亿,石家庄为此须承担配套资金62亿元。
“配套压力特别大,市财政拿不出来。”石家庄市南水北调办计划处副处长周建久说,将来可能吸引社会资金合资或是合股建水厂,而且不排除吸引外资的可能。当然,如果采用地下调蓄,这笔费用可以节省一大半。
二是运行成本低,地表水厂水处理工艺复杂,而地下水只需简单消毒,处理成本很低。李国强测算,石家庄2010年对水价的最大承受能力是每方4.5元,河北的口门(水从中线总干渠到地方干渠的交接口)水价是1.2-1.3元,再加上巨大的管网投资和高额运行费用,他担心“这个价钱恐怕打不住”。而采行地下调蓄,全省总投资仅需206亿元,其中水厂以上投资106亿元,水厂以下100亿元,比地表配套节省100多亿,可以把终端水价降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以内。
滹沱河地下水库在管理上也不成问题,因为其周边是树林,农业用水量也不大。“即使使用率达不到百分之百,渗漏部分也补给了当地生态,没有流失。”张昌信说。
目前,这两种调蓄方式仍有分歧,争论还在继续。张说,地下水库得到了石家庄市水利界很多人的认同,省里也支持继续研究。
张的意见是,地下调蓄可以在调水初期即2010-2015年这几年内试行,如果可行,以后逐步推广。“国家要求直接供城市和工业使用,问题是地方一下子筹不出这么多钱,老百姓也负担不起。”张说,怎么办?主动权在省里。
但是省水利厅却没有这样乐观,因为地下调蓄与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用水要求是抵触的。“如果早期立项时提出这一设想,还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实现,现在即使河北有想法,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李文体说:“这么大的工程,国家投了那么多钱,不可能让你白白流失到地下。”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郭亮编辑,2008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