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实施108项环保重点工程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2007年3月16日,苏州市政府召开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大会,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明确提出,2007年苏州市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全市的环境质量,让广大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环境的变化。
具体路径是,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二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实现任期目标;三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四不断强化污染防治,下大力气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作为保障,苏州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突出重点,全面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和生态市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置、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7大类108项重点工程。
如今,2007年已经成为历史。那么,苏州的环境保护、环境建设成效如何?环境质量、环境水平有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广大老百姓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日前,从苏州市环保局最新获悉,2007年度,苏州市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实现值达到80以上,较上年度继续上升,明显优于江苏省规定的指标(具体数据须经省环保厅审核后才能对外公布,预计为86.30)。这意味着,在2007这一年里,苏州市的水、气、声等主要环境质量状况,得到了进一步切实改善。
大处着手,抓住污染减排不放松
对于广大苏州市民来讲,“污染减排”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2007年8月底和9月底,江苏苏化集团有限公司、苏州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苏州市区的基地相继停产了,这两家企业不仅全都搬进了专门的化工生产园区,而且做到了企业提高性搬迁,以江苏苏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例,2005年7月,坐落在张家港东沙化工园的该企业新厂开始运营,预计到今年底它的一、二期工程投资将达12亿元,可其中涉及环保的投入超过了6000万元,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的运用,使该企业的实际年污水排放量仅为7.2万吨,远低于老厂的1350万吨,特别是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指标,可以削减到50吨,只有老厂的二十分之一。江苏苏化集团有限公司的污染减排,其实是苏州市强化源头控制、实现“结构减排”的真实写照之一。
近几年、特别2007年以来,苏州市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在宏观操作上的基本路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一是实施“结构减排”,把好新老项目准入关、淘汰关,让污染总量削减在源头上得到控制。一方面,认真贯彻环保优先方针,全面落实立法、规划、决策、产业、资源、环评、投入、设施、技术、考核环保“十优先”,切实加强区域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把环境容量和环境承受能力作为决策依据,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制定了《苏州市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把排污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于产业政策允许类项目的总量平衡,实施“减二增一”,鼓励类产业实施“减一增一”,即必须关闭老企业,才能上新企业,经济总量增加了,可污染总量非但不能增加,而且还要减少;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苏州市调整淘汰部分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加大了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的力度。
二是实施“项目减排”,抓好减排项目立项、建设、推进、验收环节,让污染总量削减在操作中得到支撑。早在2007年年初,苏州市就精心安排了减排项目102项,这些项目都是可以有效削减污染物总量的实事工程,如火力发电厂的脱硫项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或扩建项目、重污染企业的治理项目等等,预计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19万吨、二氧化硫1.70万吨;下半年,根据国家、省对减排的新的核算要求,苏州市又及时对减排工程计划进行调整,新增加了减排项目106个,按照调整后的计划,全市预计今年可新增化学需氧量减量2.56万吨、二氧化硫减量7.07万吨。在实施中,苏州市对208个减排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责任到人,考核到位。
三是实施“永久减排”,育好循环经济苗子,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污染减排的氛围,让污染总量削减在“细胞工程”推广中得到永续。2007年以来,苏州市按照《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上,积极培育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典型,涌现出了格兰富水泵(苏州)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污染物零排放的典型企业,预计削减COD1600多吨、二氧化硫1600多吨。当年,全市预计新增循环经济试点100家,新增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600家,新增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80家;在区域层面上,重点抓好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目前这两个区都已成为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在社会层面上,以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村等系列“绿色创建”为抓手,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立足民生,“老大难”环境问题挂牌督办
以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严厉查处违法排污企业为抓手,是苏州近年来推进环保工作的一大特色。不久前,相城区生态园餐饮业废水、油烟、噪声综合整治达标排放等最后4个挂牌督办的环境问题,宣布完成了整改,至此,被列为2007年苏州环保专项行动挂牌督办的127个“老大难”环境问题,经过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合力攻关,已全面得到了清除。
对重点环境问题实施挂牌督办,已成为苏州市推进环保专项行动的有效工作机制之一,实行6年来已清除了一大批环境问题的“历史欠账”。2007年苏州市各地挂牌督办的环境问题数量,达到了127个,为历年来之最。为使挂牌督办问题早确定、责任早落实、任务早完成,早在2007年年初,苏州市通过广泛排查、梳理,筛选出了127个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典型环境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将其中“望虞河沿线工业企业整治”等15个影响较大的环境问题,确定为苏州市市级挂牌督办问题,并明确了目标责任、解决时限、责任单位、督办部门、督办程序,要求“查处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
2007年苏州市制定了《望虞河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成立了“苏州市望虞河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明确了望虞河整治的总体目标:望虞河干流无排污口,西岸支流出境水质不劣于入境水质,力争使望虞河入太湖水质全面达到IV类水标准。常熟、张家港、相城等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了望虞河及入河支流的河长,亲自挂帅抓污染治理。两级环保、水利部门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了“排污口封堵”、“限产限排”、“强化监管”等一系列措施,流域内85家企业实行限产限排,最大限度压缩排污量,常熟市环保部门行动迅速,不到半个月对设置在沿望虞河的6个排污口全部实施封堵。环保部门实行日测日查日报制度,共检查2150厂次,完成监测日报155期,上报望虞河环境监察监测情况专报15期。水务部门种植水葫芦1500亩,农林部门拆除围网878亩。条块结合,全力保障了引水通道的安全。
突出重点,确保苏州“大水缸”安全
近年来,饮用水源地保护一直是各地环保工作的重点,苏州市也是如此。2005年,苏州市制定并实施了《苏州市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成立了由16个部门组成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保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对饮用水源地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拉网式全面排查。2007年,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把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继续放在重要位置,并对需要整改的问题,逐个“过筛子”。
截至2007年年底,苏州市饮用水源地原来排查出的24个重点问题,除太湖拆除围网养殖需分步实施外,其余23个都已经完成整改,目前,苏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已经加装了一张“保护网”:2007年,苏州完成全市所有1万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科学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清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和污染源,关闭了二级保护区内2家工业企业和5个工业企业直接排污口,并对二级保护区内华能电厂的冷却水排放口进行了环境后评估;全市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已无工业直接排污口;完善了水质监控和应急反应机制,制定了苏州市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了饮用水源地“一源一案”,重点污染源“一厂一案”,特别制订了上下游协调机制,并完善了水源地事故应急预案。
水源地保护力度之大,在苏州已到了“空前”的地步。仅以太湖蓝藻暴发期间为例,苏州就排查企业9350家,立案160起,关闭企业9家,对192家企业实施限产限排,实行了重点污染源领导包厂和工作人员驻厂制度。
力攻难点,小村庄环境发生大变化
截至去年年底,苏州全市已建成了36个全国环境优美镇,31个国家卫生镇,850个省级卫生村,338个省级生态村。据苏州市环保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这些数字在全省的总量中,都是占了很大比重的。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其实还有不少故事呢。多年前,不少苏州农户千方百计宁愿出钱也要办理“农转非”,原因很简单,城乡之间的环境状况相差实在太大了。而近几年,不少原本办理“农转非”的居民,又在想方设法“开后门”当农民了,原因同样很简单:现在苏州农村的环境大变样了,有些村子的环境甚至还比城市好呢。
在2006年全市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6.3亿元的基础上,2007年苏州全市又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2亿元,市财政还专门安排了9425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下辖各县级市、区全面实现了区域集中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9%,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4%;2007年完成建设农村公路里程143公里,实现了“镇镇30分钟上高速”和村村通公路,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9%;全市已有一半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集“宣传教育培训、求助服务(政策、法律、民事、农技、水电维修等)、文体活动、医疗卫生、生产生活超市、治安警务、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七位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84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8%;建成272个健康社区和872个健康单位;建成镇村文化活动室1426个,人均公益文化设施0.097平方米,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922个村建成1600个健身工程。
苏州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得到了有效推进。全市各地建立健全了农村村庄、河道、公路主干道“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模式,按照“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实施的长效保洁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大部分行政村都建立了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保洁队伍,全市建立了各级河道机构403个,招聘河道保洁人员8039名。部分市(县、区)和乡镇(街道)还实施了村庄保洁、河道长效管理的市场化运作试点工作。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郭亮编辑,2008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