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2月2日讯)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继续活跃的一年。以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代表,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工作趋于稳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本文将扫描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重大话题,从中透视本年度中国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演变趋势,分析政府处理互联网舆情的得失。
一、互联网舆论形成机制
1.中国网民的年轻化特征,高学历群体互联网普及率高
互联网的出现和勃兴,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空间。
据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人群。
中国青少年的网民数量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与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网民年龄相比,中国网民更加年轻,25岁以下网民占51.2%,30岁以下占70.6%。可见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中国18岁-24岁网民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3.4%,即每10个这一年龄段的人,就有4个是网民。年轻人口无遮拦,更乐于对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一代年轻人的娱乐化倾向以及互联网管理方面的原因,青少年和学生的网络社区中,政治话题不占突出地位。
在中国网民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4成还要多,达到7121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居民中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0%。在这一群体中,中国与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水平已经持平。较高的学历成分使网民对社会政治关切度高,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高,网上发言的质量也较高。有传统报纸的群工部编辑反映:网上BBS帖见解的深度普遍超过报纸的读者来信。
2.中国互联网舆论平台十分发达
网民意见的发表与交流平台,首先是那些大众网络媒介,如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BBS)、聊天室(Chat Room)、即时通讯(腾讯QQ和微软MSN等)、聚合新闻(RSS)、维基(WIKI)。这些虚拟空间的发达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中国拥有130万个BBS论坛,规模为全球第一。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开设BBS论坛。在“百度”网站,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发布新帖多达200万个。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新闻后面都开设了跟帖,网民可以随手在新闻后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热门新闻的跟帖达到几十万条。而西方国家的网民大多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向编辑部表达对新闻的意见。即时通讯方面,2007年第三季度活跃账户数3.88亿,为世界之最。很多中国网民人均拥有多个即时通讯账户。特别是腾讯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为1950万,成了中国年轻人交流沟通的便捷工具。在前几年一些城市的排日风潮中,互联网即时通讯与无线手机短信发挥了重要的沟通媒介作用。
在小众网络媒介方面,首选博客(Blog)。据CNNIC发布的调查,2006年中国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3375万个,博客作者超过1749万人(一人可能拥有1个以上博客空间)。虽然博客在中国呈现出浓厚的娱乐化倾向,网民建博客的目的(可复选),83.5%为了“记述自己的心情”,但同时也有60.2%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博客已经成为网民上网习惯的组成部分。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有5471万人。新浪网各频道中,Page View数量第一的就是博客。个人网站虽然内容比标准模板的博客丰富得多,占到中国全部网站的21.9%,但其对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还是要逊于博客。
3.网络舆论压力十分强大
在互联网上,网民针对那些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包括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等等,比在现实世界中会更积极地发言。互联网超越地域、阶层、文化程度的限制,它的互动性和匿名性,都非常适合更多的民众自由表达意见立场。互联网一个突出的优势,是网民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在现实世界中由于职业、地域等因素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群,在网上忽然发现彼此可能拥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网络舆论关注的公共事务素材,一方面是来自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的报道,另一方面来自网络原创,尤其是BBS上网友自行发布的新闻和传言。如果传统媒体的报道由门户网站转载,并以专题形式予以突出宣扬;如果网上传言得到传统媒体的证实,网上观点得到传统媒体的声援,那么这种网上网下的交互作用,会促使舆情汹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浪,对当事人特别是负有社会管理责任的公权力形成压力。
4.互联网逐步成为舆论“主流媒介”
舆论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比如先民诗经的“可以怨”),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性的信息载体传播(相传尧时交通要道设“诽谤木”,即今天的“华表”)。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比如,党报系统大都设有“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一部分公开见报(党报普遍开辟“读者来信版”),一部分作为内参呈报上级党政部门,一部分由报社转给读者所在单位提请关注解决。“文革”结束后,《人民日报》还开设“今日谈”栏目,刊登小言论,贴近生活,一事一议。但靠读者来信反馈舆情,规模和数量非常有限,特别是缺少读者之间的多向交流,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已经锻造出一个新的舆论形成机制。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真理标准讨论主要是依托于官方纸媒,由《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加上新华社国内部大声疾呼,那么今天牵动全国的舆情不少是以互联网为发端,至少也经过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传统媒体审慎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取舍新闻和评论,民众真实的社会印象、对公权力的真实评价有时反而需要从互联网上寻觅印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全国影响的批评报道往往出自《人民日报》(如报告文学《人妖之间》)和中央电视台(如“焦点访谈”栏目);几年前大学生孙志刚在广州因为被不当收容而致死,经报纸披露后,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广大网民和法律专家强烈关注,最终促使政府废止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制度。即使是同一家新闻单位,比如《人民日报》及其主管的人民网,在广西南丹矿难中角色也有分工。报纸驻广西站记者发来的稿件,首先和主要在人民网发表,揭露黑心矿主和地方政府瞒报事故的真相,激起网民公愤,“强国论坛”上骂声一片,中央领导做出严厉批示;此后《人民日报》才跟进报道。这次以互联网为主的舆论监督,不仅重惩了不法矿主(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和原南丹县委书记(死刑),而且促进了立法进程,半年之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很多条款吸取了南丹矿难的教训。
可以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和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台一样,已经成为今天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衡量互联网对舆论聚合功效的指标包括:网站Page View、新闻跟帖数;BBS注册用户、同时在线用户、发帖数、浏览数、跟帖数;网上文章转载率;博客点击量。网上舆情还经常伴随网下的联动,比如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台)的呼应,乃至现实行动,包括上访、群体性事件。
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公共空间的拓展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作用,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二、2007年互联网舆情揭示的社会心理
1.社会敏感问题经常成为网络舆论焦点
网民是一个极为庞杂的社群,网上的议论从最正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心得,到最前卫的个人感情和性交往的私密感受,七嘴八舌,五彩缤纷。面对如此纷繁的网上声音,我们的做法是三个集中:一是集中于那些网民普遍关注的BBS论坛,二是在特定BBS论坛中集中于那些网民普遍关注的事件/话题,三是在特定事件/话题中集中于那些浏览数和跟帖数较多的帖子。时间从2007年1月1日到11月20日。
我们抽取3家有代表性的BBS作为样本:
“强国论坛”:国内最早中文论坛,人民网创办于1999年5月9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的第二天。原名“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40天后更改为现名。作为《人民日报》背景的网站,经常邀请嘉宾解读时事,反映党和政府政策精神的主旋律,同时作为民间论坛,又在国内外吸引了一大批关注时政的民间网友。保守和激进观点在“强国论坛”争论不休,它被称为中国舆情的晴雨表之一。
“凯迪社区”: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论坛,关注时政、文化等严肃问题,思想前卫,观点尖锐泼辣,最高日发帖超过3万。“猫眼看人”为“凯迪社区”主打板块。
“天涯社区”:关注的话题非常广泛,从诗词、散文、书画、对联到体育、娱乐八卦、饮食、旅游、数码、摄影,从职场、创业、管理、法律到股市、房产、汽车,从情感、女性、亲子到绿色文化、国际观察,是新生代的时尚虚拟社区。忠诚用户数百万,同时在线数8万。“天涯杂谈”和“关天茶舍”是“天涯社区”主要时事板块,跟帖数量很多。
截至2007年11月20日,对2007年最受网民关注的20个事件在这三家论坛的发帖量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统计说明:⒈以上数字均为BBS原帖数,不含跟帖。⒉天涯论坛数据除“5·30股灾”来自“股市论坛”,其余全部来源于“天涯杂谈”和“关天茶舍”两个板块;凯迪网络数据全部来自“猫眼看人”板块。⒊此数据为每个话题在三个BBS上2007年的发帖量,通过设置多个话题关键字多途径搜索得出统计结果,不同的关键字搜索会有较小的出入。此数据为所有搜索到后去掉重复帖子的数量。⒋以上数字不包含已被社区管理员删除的帖子。
这说明,互联网舆情有较大的传染性,3家BBS虽然受众和定位有较大区隔,但网友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点、价值取向呈现惊人的相似和趋同。2007年网民集中关注的舆情事件/话题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经济民生类:“五一”长假取消利弊之争、“五·三○”股灾、“晒工资”风行网络、猪肉涨价、汽油价格上涨、手机单向收费、交强险费率浮动;
政府管理类:山西黑砖窑、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案、济南市区暴雨成灾、太湖蓝藻、牙防组、广州警察开枪打死副教授、海南香蕉癌症事件;
立法司法类:重庆最牛“钉子户”;
道德失范类:南京彭宇案、北京纸馅包子事件、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海淀艺校辱师事件、深圳潘博彬打人事件;
科教文化娱乐类:中国选秀末年、“嫦娥一号”卫星探月工程、超女唐笑怒踢武警战士。
在某种程度上,上述事件/话题主导了2007年公众对中国社会的基本印象和情绪感受,折射出公众对党和政府公权力行使状况的基本评价。
2. 民众维权意识空前增强,但需警惕民粹心理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与商家、商贩与城管、拆迁户与开发商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一些具体问题往往使网民迅速联想和延伸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政商勾结等深层次背景。特别是城建中的暴力拆迁、不公平补偿等现象让民众深恶痛绝。
2007年2月26日,网上出现一张图片,很快在各大论坛流传开来。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重庆九龙坡区居民杨武和吴苹夫妇因拒绝开发商的拆迁安置方案誓死留守。新华网论坛率先发难,新华网友给此图片取名为“史上最牛钉子户”,随后各论坛和门户网站新闻跟帖都有网友的激烈讨论。
2007年3月19日,九龙坡区法院做出“强制拆迁”的裁决,该房屋女主人吴苹和丈夫觉得判决不公,拒绝服从,事情至此发展到高潮,成为全国乃至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先后有100多家主要网站论坛以专题、图文、视频等方式进行报道,相关评论文章近千家,截至3月26日,网民点击超过2000万次,成为一场网民群情激昂的“舆论嘉年华”。
吴苹夫妇的抗争,成了互联网上抨击社会不公的宣泄口。网上议论铺天盖地而来,基本上向“钉子户”一边倒,而纷纷指责开发商与当地政府。新浪网报道“最牛钉子户”事件后,48小时内有828条留言,其中支持开发商的留言仅有4条。截至目前全部留言达69208条。一些网友用“挺住”、“坚守阵地”等词语,对户主表示支持。不少传统媒体发表专访和评论,与网络舆论相呼应,为“钉子户”撑腰。社会评论家们也纷纷在博客和纸媒上发表看法,杂文家鄢烈山认为户主保卫自身合法利益与中国人保卫钓鱼岛具有同样的正义性。
网民的意见显然影响着事件的进展。在2007年3月22日最后拆迁期限当天,有网民赶赴现场,将照片、录音和自己采写的消息上传到自己的博客,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当天房子并没有被拆除,到4月2日,在多方努力下,吴苹夫妇接受法院协调,与开发商重庆智润置业有限公司就拆迁安置达成了协议,选择实物商品房安置,并获得90万元营业损失补偿。
综观事件全过程的网络反响,一方面是通过重庆一个戏剧性的事件,为全国人大同一时期审议通过的《物权法》知识做了一次生动的普及。因为制定《物权法》的重要目的就是保护城镇住房拆迁户、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物权法》明确规定:“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过去在拆迁环节,一些地方政府总是站在开发商一边,拆迁户是政府与开发商交易过程中多余的负担,其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证。重庆“钉子户”事件成为《物权法》通过前后“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它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检视与思考,同时成了人们探讨如何界定“公共利益”、个人物权以及如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这类一般性问题的鲜活案例。
这次事件成为2007年春季最激动人心的网络话题,是因为事件具有超越物权本身的意义。在第一次明文保护私有财产的《物权法》出台后,网民的维权意识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他们缺乏一个疏通表达的有效渠道。所以在看到“最牛钉子户”后,第一反应就是衍生对事件主角的认同、支持甚至佩服心理。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情绪的爆发也不是没有根据的,社会公正缺位、贫富分化严重、中下层上升的道路受阻,客观上让“最牛钉子户”成为一种社会底层顽强地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男户主杨武站在自家屋顶挥舞国旗的场景,对网民来说深具震撼力与感召力。
但是,事件的另外一面同样值得关注。不由分说支持户主“坚守阵地”的网络民意汹涌澎湃,一发而不可收,而理性、客观的声音十分微弱,使户主夫妇几乎没有妥协转圜的余地。其实,开发商智润公司在事件中表现得比较克制和谨慎。法学家江平分析得中肯:“权利需要救济……这个‘钉子户’的关键问题是怎么能够得到救济,现在法律上还没有现实的救济渠道。但如果现在法院已经做了裁决,法院要来执行,还是要尊重法院的,除非法院撤销裁决。
如果说连法院也不理睬,法院裁决了我也不动,这是民粹主义,而不是以民为本。”江平遗憾地表示:“应该说,这个事件让全世界看了笑话。一种笑话是:这是政府逼老百姓非法搬迁,逼得人家只好这样了。另一种笑话是:你们政府是个软弱的政府,法院都决定要搬迁了,人家就是不搬,你们也毫无办法。这两种笑话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光彩的。”“西祠胡同”网友乔欣则对当地政府处理‘钉子户’事件时依法行政的理性态度表示赞赏,认为:“坚持通过法律解决问题,而没有诉诸行政的力量,坚持调解,避免矛盾的激化,尽量照顾拆迁者的利益和体察他们的困难,这应该算是解决这类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成功范例。”
一场互联网民意与现实的较量,最终避免了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强制拆迁,与其说是户主和网民的胜利,不如说是公平与正义的胜利,是社会和谐努力的成就。
3.网民强烈关注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公权力的合法性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官员问责制,为增强政府公信力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处理一些具体政务和突发事件时,往往采取遮遮掩掩甚至文过饰非的做法,引起网民的不满,虽然事件得以最终平息,却是以消耗政府的公信力为沉重代价。
2007年岁末的“周老虎”事件就是最新的一例。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陕西农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照片摄于10月3日。据称,这组照片是自1964年以来,陕西对野生华南虎生存的首次记录,证明野生华南虎在中国境内没有灭绝!正当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对此发现兴奋不已时,质疑这组照片造假的声音却在网上不断升级:“照片明显是用PS软件做出来的”、“拍的是‘纸’老虎或‘假’老虎”。
随后,华南虎专家、林业专家、中科院专家等权威机构和个人加入辩论。摄影网站“色影无忌”成为这场“打虎大战”的主战场,展开了一个多月的激烈争论,虎照风波迅速演变成公众事件。虎照“拍摄者”周正龙、中科院植物专家“打虎领袖”傅德志、陕西省林业厅官员关克成为本事件三位焦点人物。随后,美国《科学》杂志以揶揄的口气刊登虎照,美国《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参加评论,更将这一事件推上了国际舞台。11月15日,四川一位网友称虎照原型系挂在他家中的一张年画,三天后年画生产商展示了其2002年制作的存档底版图。
对于网民来说,野生华南虎生存状态这一原本的事件核心成了无足轻重的问题,他们更关注事件中的政府诚信与官员操守。湖南网友王刚桥说:“如果政府缺乏诚信,就算镇坪真有华南虎,我们又如何能够期待这样的地方政府能够履行好保护之责?”《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发表“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直言不讳地批评地方官员的“诚信缺失”和“急功近利”。
时评写道:“公众之所以对‘华南虎事件’反映如此强烈,究其根源绝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有媒体指出事件背后暗藏的利益:镇坪县将借虎势虎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而国家将斥巨资在140平方公里的镇坪小县建立一个华南虎自然保护区,这对地方来说绝对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镇坪县领导发展地方经济的热情似可理解,但当虎照被普遍质疑的时候,有关部门及专家表现出来的欲盖弥彰和漏洞百出的‘不专业’表现,更加激起网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同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再接再厉,发表《峰回路转的不只是“虎照事件”》,从“华南虎”说到“厦门PX项目”之争,指出各级政府“以包容的胸怀面对民间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众质疑,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正面回应并未消损政府形象,相反让公众体察了政府对民意的重视”。
“五·三○股灾”是另一起与政府公信力有关的事件。2007年初股市大盘指数一路上扬,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截至2007年5月28日,新增A股账户数1407.77万,接近2006年全年的5倍。就在5月30日前夕,沪深股市账户总数超过1亿!政府不断地提醒股民要冷静,注意防范风险,甚至明确表示股市已存在泡沫。
但股民看到的只是不断上涨的股票,对国家的种种调整政策的警告充耳不闻。据《东方早报》报道,市场2007年5月22日传出财政部将上调印花税以压制股市快速上涨的消息。当天,数家媒体在采访财政部及国税局时,有官员表示:“近期没有听说要上调印花税”。2007年5月23日,《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三大证券报均在头版醒目位置发表题为《财政部及税务总局官员否认上调印花税》的报道,称:“中国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澄清,中国将要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传闻是谣言。
财政部某官员称,从未听说这件事(上调交易印花税),都是市场谣言;税务总局一名官员亦称,若有此事,财政及税务部门应该会有沟通,但他们从未听说过此事。”经澄清后,股市一路涨至5月29日的4335点,创下新高。但出乎意料的是,财政部5月30日凌晨通过新华社突然宣布:将印花税从0.1%上调至0.3%!
监管层推出此项措施本意在给过热的股市降温。但意想不到的是,从5月30日起,股市出现恐慌式抛售,上千只股票连续4个跌停板。有专家指出,政府调控市场乃职责所在,而市场暴跌主要是在于投资者信心的动摇乃至濒临崩溃,其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有关部门“出尔反尔”造成的。网上舆论一片哗然,各种财经网站的BBS论坛上充斥着股民们悲愤的话语,几乎是一边倒地表示对有关部门行为的不理解和对中国股市的悲观。“0.2个百分点的税率提高本身对股市的影响有限,对股市的最沉重的打击源自相关部门的出尔反尔和通知发布的时间,政府的公信力何在?令人心寒!”(“天涯”?股市论坛)“5年熊市无人问,一朝牛市官举刀”(“网易”新闻跟帖)。不少情绪失控的股民将发泄的矛头指向了有关部门。
有网友模仿证监会谴责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的公告,在网上贴出《中国股民们5月30日发布公告,对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违规行为的某某部进行公开谴责》,指其严重违反有关承诺,严重误导了投资者。还有股民呼吁司法部门应介入调查。
针对印花税上调前后有关部门的言行不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天津举行的“2007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称:“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出尔反尔,只是个别官员违反纪律,这并不能代表政府”。她表示,中国政府对股市采取行动,意图是让股市健康长远地发展。各大网站均转载了她的讲话,在新闻跟帖中支持的声音也逐渐多起来。一些网民力挺“提高印花税的行为完全无可非议”,股民被套的根源在于自己内心的投机与贪婪的欲望,有关部门此前已屡屡发出警示,大多数人却对此置若罔闻。
从互联网舆论来看,此次事件的消极影响是:股民对政府监管部门的不信任感上升,宁愿相信小道消息了。在一些股民看来,中国股市的散户既要与庄家斗,还要对付有关部门,抱怨中国股市是“政策市”,对自己的财富没有安全感。在2007年6月4日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救市后,五?三○股灾有可能沽空中国股市的有形损失已经消除,而股灾带来的无形资产损失却是巨大的,需要耐心细致地修复——这就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公信力。
4. 民众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强烈关注
过去提起环境保护,人们容易想到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从欧洲引回我国新疆的普氏野马,似乎环保只是少数精英分子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道德情怀。2007年的太湖蓝藻,加上稍晚些时候发生的洞庭湖鼠灾使网民意识到,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普通人的身边,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安危有关。在中国迈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公众不再满足于就业率与GDP的增长,对生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永续发展”,这是一次极好的警世教育。
从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无锡市大批城区居民家中的自来水水质骤然恶化,气味难闻,无法正常饮用。经无锡市有关部门查验,居民自来水污染是由于无锡市唯一的饮用水取水源——太湖暴发了大量蓝藻。
近几年受风向、温度、水流等影响,太湖几乎每年都会在5月底6月初爆发蓝藻,这次是历年水污染最严重的危机。由于自来水一时间不能恢复水质,无锡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2007年5月29日晚,无锡市绝大部分超市的纯净水已经断货,导致居民生活危机。消息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各地网友对无锡市民的困难深表同情,更对此事件的根源进行反省。太湖流域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是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不该成为工业化的牺牲品。“太湖曾经有‘鱼米之乡’之誉,如今却是臭名远扬;作为江南水乡的市民,却喝不上合格的自来水——这是一组多么有讽刺意义的对比。”(南方网)“别一味拿天灾说事,长期以来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和排污措施不利才是根本原因。”(强国论坛)。
2007年5月29日当晚,无锡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听取专家对消除蓝藻危害的建议,很快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有关部门加大了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水的调水力度,采取了人工增雨、对自来水强化处理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加上连续降雨以及除嗅技术的帮助,到同年6月3日下午,无锡市民生活基本恢复正常。但是,网民对水质环境的改善仍持悲观态度,受到互联网舆论影响,部分市民对政府水质达标的通报将信将疑,对自来水能够安全饮用不敢相信。恐慌源于无知,谣言止于智者。
无锡市政府通过主流网站和《无锡日报》向市民报告了“高锰酸钾前移到取水口投放,粉末活性炭则放到蓄凝池”,让大家清楚知道这种新的水处理技术完全可以解决水的嗅味,必要的添加剂也不会对健康有害。“新华网”发表《专家表示:无锡现有饮用水不会增加致癌风险》,向全国网友澄清了此前“饮用水致癌”的谣言。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和市长毛小平公开饮用烧开后的自来水。
对于网民和公众期待的政府问责制,江苏各级政府没有让人失望。6月11日,宜兴5名官员因太湖排污监管失职被处分。同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在无锡召开,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污水厂建设、企业达标排放等关键性项目排定时间表,凡是不能按时达标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沉痛地表示:这次太湖蓝藻,人们不仅对江苏发展模式产生质疑,苏锡常全面小康的成果也被颠覆了,苏锡常没有一个城市算是全面小康的,现在就要开始补课,要向大自然还账。
5.网民对社会道德滑坡痛心疾首
中国社会经过“文化大革命”颠倒黑白的政治动乱,以及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唯利是图的双重冲击,一些传统观念失去约束力和感召力,社会道德滑坡,始终是近年来困扰我们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2007年7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将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称对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赔偿十几万元的损失。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老太太,送她去医院,并垫付医药费,却反被诬。彭宇称,2006年11月20日,他在公共汽车站扶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其去医院检查。西祠胡同、天涯社区、凯迪网络等BBS每日有超过百张帖子讨论此案。网友几乎一边倒相信并支持彭宇,并感慨现在好人不好做。
2007年9月6日,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判决书推测说:如果不是彭宇撞的徐老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彭宇和老太太素不相识,一般不会贸然借款。即便如彭宇所说是借款,在有承担事故责任之虞时,也应当请公交站台上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证明,或者向老太太家属说明情况后索取借条或说明。但彭宇在本案中未存在上述情况,而且在老太太家人陪同前往医院的情况下,由他借钱给老太太的可能性不大。”法院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
判决一出,舆论大哗。互联网上更是掀起了一场以后遇到老人摔倒是否该上前救助的激烈辩论,时至今日,硝烟未散。最让网民情绪激动的,并不在于彭宇和徐老太孰是孰非,而是在于法官“从常理分析”的伦理判断。“博客中国”上时寒冰撰文,尖锐批评“史上最弱智判决将把人性引向恶”,“它告诫人们,见人危难千万不要相救,否则将引火烧身”。凯迪社区网友谢洪军也对一审法官提出质疑:见死不救才是人之常情?他希望法官“在判断一个具体的案件时,不能只有小人之心,更要有君子之腹,不能一味迎合世道崩坏人心险恶,还应该保护恶浊中出现的真善美”。谢洪军同时认为:“网上一边倒地支持彭宇,就是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抗议和不满,这种集体情绪的发泄,表明人的良心并不必然和环境一同坏下去。”
6. 反腐败仍是网络舆论焦点之一
党和政府多次昭示反腐败的坚强决心,制定了一系列富有操作性的铲除腐败的政策措施。陈良宇社保基金案从2006年爆发后到2007年,从新闻跟帖到BBS论坛的反馈看,中央的严肃查处措施受到网民的热烈拥护。2007年,网络舆情关注的其他涉腐涉黑案件,还包括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案,青岛杜世成案,11名情妇携手告发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贪腐案,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段义和指使人用炸药炸死情妇案,以及唐山杨树宽黑社会团伙装甲车上街敲诈案。贪腐官员的贪婪和可悲下场不仅受到网民的道义谴责,而且成为网上带有喜剧效果的拍案惊奇演义。
7. 政治理论问题的讨论与和缓结局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要同步推进,这是知识界与党政干部的普遍共识,同时这个问题又具有很大的敏感性。2007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关注形成了一个小热点,讨论主要在知识界与部分党政干部中进行,没有向全社会扩散,言论趋于理性,不像上世纪80年代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议论尖锐。
2007年2月,《炎黄春秋》杂志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的前途》,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中倡议放弃前苏联式的意识形态,改循“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谢韬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再也不能拖延了。
我党我国如只在经济上改革开放,而不使政治体制改革紧紧跟上去,我们真可能重蹈蒋介石国民党在大陆走向灭亡的官僚资本主义道路。”此前,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已在网上流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书《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在2007年1月26日、2月2日、2月9日,连续三周入围《新京报》学术类图书排行榜。4月,《炎黄春秋》又刊登前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之子陆德的文章《陆定一晚年的几个反思》,称陆定一生前主张“公众及媒体对共产党进行监督”,再次涉及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前《解放日报》呼唤《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系列评论作者皇甫平,在网上撰文《越南改革值得关注》。
这些文章在凯迪社区、强国论坛等BBS时政类栏目中被广泛转帖并引起议论。对于这些牵涉到改革进程和政治社会稳定的敏感问题,政府采取了比较谨慎的舆论导向措施,一方面通过BBS管理为有关议论降温,同时不搞政治“大批判”,避免激化思想对立。5月10日《人民日报》通过答“北京读者时理”问的方式,坚持中国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场。答读者问文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国情、又适应时代,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文章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这次有关“民主社会主义”的议论处理得比较和缓,表明政府对于意识形态问题趋于成熟的舆论引导技巧,同时也是政治上具有自信心的表现。
8. 网民“仇富”心理未找到燃点
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贫富差距近年来仍有扩大趋势,新富阶层某些人的挥霍性消费,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蔑视和权利侵占,在互联网上极具煽情因素。多次发生的富人驾驶“宝马”和“马六”撞死平民事件,使这些汽车品牌成为寄托一些网民“仇富”心理的符号。
2007年网上没有流传贫富对立的重大恶性案件,但不代表网上“仇富”心理已经消解。媒体流传,湖北襄樊一批贫困大学生受女企业家捐助,部分受助人从未给资助者写信汇报学业,有的受助者对媒体诉说登台与捐助人共舞一曲《感恩的心》时自尊心受损。这条消息被新浪网转载后,短短一天时间里,评论跟帖1万多条,成为当天跟帖最多的新闻。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贫富鸿沟造成他们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在网上引起无限感慨。
9. 民族主义情绪相对平和
前几年,受国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升温,先后出现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民间反日风潮、保卫钓鱼岛等惊动海内外的事件,也出现过演员赵薇军旗装、日本人珠海嫖妓、抵制台湾歌星张惠妹演出、耐克广告被禁、薛义东京机场抗议等民间事件。2004年和2005年是民族主义情绪高发阶段。
在政府和民间的引导下,2007年民族主义情绪相对平和,没有发生引发国内外媒体关注的重大排外事件,小波澜则时有发生。麦当劳新品“沙辣”广告,请来一名台湾女影星拍摄,因其有过亲日言论受到大陆网民的抵制,最后麦当劳广告被迫撤掉她出演的镜头。美籍华人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上映后,中国内地观众对于影片中的情色元素以及有没有美化汉奸,有一些议论。网上流传一些大学生给文化部长的公开信,以“愤青”的姿态,历数《色?戒》、国内“超女”选秀、韩国《大长今》、好莱坞大片、港台垃圾片,还有日本色情片和动画片为“滥俗文化”、“黄奸毒”文化,要求组织非官方的“红色文化护工志愿团”。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格局下,如何应对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克服文化排外情绪,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是一个牵涉民族感情更需要以科学理性对待的新课题。
三、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反馈与引导
1. 互联网成为治国理政新平台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和谐社会建设文件提出: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政府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胡锦涛同志已经先后视察东方网、中国军网,审定过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网友管理条例。2003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广东时,对一位参与“非典”防治工作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
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依据互联网信息,对建筑商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作出批示,表明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和呼声通过互联网得到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春节,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人上网拜年,包括河南、湖南、江西、吉林、广西、陕西、甘肃、天津、新疆等省市区,以及开封、漯河、防城港、崇左、玉林、百色、如皋等市。不少官员对网络舆情表现出清醒的认识,遇到网上议论声起,不是急于封删堵,而是重在及早澄清事实、表明立场、引导舆论。
湖南的宣传官员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发生新闻是第一位的,发表新闻是第二位的;“堵了一个记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了所有记者的口,堵不了互联网上网民的口”,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消除出现“负面报道”的源头,是唯一和最重要的。中央外宣办不断提醒地方和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改变对互联网“不理、不用、不管”的现象,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变中谋和谐。
2.山西“黑砖窑”事件与中央政府的视民如伤
2007年,是中国政府继2003年实施包括网络舆论在内的全民动员,成功击退“非典”之后又一次对互联网舆情做出有力回应并取得积极效果。这一次是山西“黑砖窑”。“黑砖窑”事件在短期内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感情波澜。以凯迪社区·猫眼看人为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平均回复数30.0,平均浏览数高达1662,远高于其他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平均跟帖9.2,平均浏览数262)。就互联网内外舆情民意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互动而言,它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舆论推动和监督政府解决紧迫民生问题、化解公共危机的经典案例。
2007年6月5日,河南一位沦落“黑砖窑”后获救男孩的亲属“中原老皮”在大河网的“大河论坛”发帖,题为《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7天后点击率达到31万。帖子说,河南的一些孩子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等地被人贩子诱骗或强行拉上车,卖到山西的黑砖窑做苦工,山西临汾市、永济市是窑场比较集中的地方。6月7日该帖被转载到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天涯”论坛,6天后在天涯社区的点击率达到58万,并有3000多篇回帖。6月7日《山西晚报》刊发洪洞县“黑砖窑”案报道《黑砖场里,他们过着“奴隶”生活》,并配有31名奴工惨状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从2007年6月11日起,“黑砖窑”事件成为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头条新闻。《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传统媒体跟进报道,黑砖窑事件进一步在网民中形成高潮。电视台记者陪同一些河南父母前往山西“黑砖窑”,寻访和解救被强迫劳动的儿童时,未能得到当地政府尤其是警方的得力帮助。这些视频在网络上出现后,引起了网民的巨大愤怒。
网络舆论的强烈呼声,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对“黑砖窑事件”做出批示。全总书记处书记、纪检组长张鸣起赶赴山西现场,督促查处该案件。接着,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李长春4位政治局常委对“黑砖窑”问题做出重要批示,中央工作组从全总一家增加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中央联合工作组,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派出检察官前往山西调查“黑砖窑”背后的渎职犯罪。
在中央强力干预下,山西紧急部署“打击黑砖窑主、解救被拐骗农民工”专项行动。显然,没有网络上强大的舆论压力,没有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救这么多被拐骗农民工和未成年人。
对于“黑砖窑”事件,一些政府部门曾经避重就轻,定性为“非法用工”,似乎只是一件普通的“劳资纠纷”,引起网络舆论大哗。例如,“野蛮的早期资本主义,毫无人性的奴隶主义,卑鄙贪婪的官僚封建主义。”(网友王占阳)“黑砖窑事件是全社会的集体沦落,政府与黑窑主打手同罪!”(猫眼看人)。这个定性不当,成为“黑砖窑”事件曝光以来第二个民意沸腾的高峰。2007年6月2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严正指出:山西“黑砖窑”不仅存在严重非法用工问题,而且存在黑恶势力拐骗、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劳动、雇佣童工、故意伤害甚至致人死命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会议要求“依法惩处犯罪分子,严肃查处有关工作人员的腐败和失职渎职问题”。这个中肯的判断得到全国舆论高度认同。
从2007年6月14日开始,门户网站根据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要求,正面报道党和政府解救“黑砖窑”受害者的大规模行动,在突出位置发布新闻,反映政府解危济难、严惩黑恶势力、追究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的决心,增强了民众对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这个事件中,中央政府与民意和媒体的良性互动,可以抵消现行社会管理体制的低效率和某些人为阻碍,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急迫、最痛苦的问题。对于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中央工作组进驻山西,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事件定性,媒体和民意的评价都是相当积极的,普遍认为是中央继果断处理“非典”事件后又一次深得民心的明智措施。“新闻报道和评论、民众情绪及诉求,还有官方态度及行动,正是这三者的互动促成事件不断向前向深入发展。”“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互信互动关系,公共事件才能成为汇合全社会力量的公共事件:既不是民间潮涌的愤怒情绪,也不是政府关起门来孤军作战。”(《南方都市报》)
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提出: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在2007年,中央政府率先垂范,及时把握和妥善引导网络舆情,“黑砖窑”事件与前些年的孙志刚案、全民抗击非典一样,因为切实履行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而值得铭记史册。
3.“黑砖窑”事件与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迟钝
相对于中央政府的为民做主、力挽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对网络舆情的高度敏感,山西一些地方的政府对“黑砖窑”事件表现出惊人的迟钝。
据《南方周末》报道:“舆论风暴已经开始,外界已酝酿惊涛骇浪,而风暴的核心区,一片平静,洪洞的官员们几乎无人知道。”
2007年5月27日,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镇派出所在曹生村砖窑发现了31个被强迫劳动且饱受虐待的农民工,而且有一个痴呆民工之前被打死。
2007年5月28日,洪洞电视台播放了这个新闻,但没有引起各方注意。
直到8天后,2007年6月4日,洪洞县劳动局长才找到一名副县长,副县长随后向县长孙延林电话汇报,孙指示去了解一下,这是作为县长的孙延林“第一次知道”。当天下午,这名副县长到镇上了解情况,并在第二天跟孙延林汇报。而就在这一天,河南大河论坛出现《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的帖子,随后被多个网站转载。
2007年6月7日,《山西晚报》刊登曹生村砖窑发现奴工的报道。这一天,山西省公安厅网络监察处注意到,400位父亲泣血呼救帖已被转帖到“天涯杂谈”头条,引起各大网站迅速转帖和网民关注,而《山西晚报》的稿子也已经到了一些网站的头条。不过,洪洞县县长、广胜寺镇镇长都没注意这个新闻,他们说当时很忙,没能上网。政府还在按惯有速度处理问题,而从这一天开始,互联网舆论风暴高涨,形成“狂潮”。
2007年6月8日早8点半,刚上班的临汾市委办公厅官员在网站上发现了关于洪洞黑砖窑事件的报道,随即给在外地的市委书记王国正打了电话,“王书记有些吃惊,问,有这种事?”当天上午,一名市委副书记召开了会议,要求工会和公安部门了解情况。
随后的两天,洪洞县那名副县长搁下“黑砖窑”,一直在陪同一个环保工作组。
2007年6月10日,洪洞县长孙延林竟然对这一切浑然不觉,赴京参加一个会议。
2007年6月1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揭露山西“黑砖窑”事件,当天的山西新闻节目却全是“一派大好”的正面新闻,没有一条“黑砖窑”新闻。
正如山西省省长于幼军接受采访时所说,这反映了一些地方官员的“麻木”。在全省“进一步整治非法用工、打击‘黑砖窑’专项行动及督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于幼军对“黑砖窑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及时作出正确的回应”。在公安机关开始查处行动之后,没有及时披露信息。当网上出现对“黑砖窑”的各种议论,乃至不实传言时,政府和警方又没有及时回应,予以澄清。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责成山西省政府做好“黑砖窑”事件查处和善后工作后,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多次在公开场合代表省政府对“黑砖窑”受害者及其家属做出道歉,向全省人民检讨,还表扬了媒体在“黑砖窑”事件中发挥的“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于幼军通过市场化媒体《南方周末》,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媒体公关。《南方周末》2007年7月5日发表记者专访《山西省长于幼军谈黑砖窑事件:希望善待山西人》和新闻调查《山西黑窑中,官员在做什么》,向读者转达省政府对于网络、媒体和群众举报所涉及的失职渎职腐败行为“有案必查,查实必处”的宣示,同时试图用第一手材料分析“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不到位/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基本失察失控/干部素质不高/失职渎职腐败行为/纵容包庇”等现状,以及社会道德滑坡、国民劣根性等深层次问题。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狂潮的冲击下力挽狂澜的努力,值得肯定。
4. 媒体从业人员“黑砖窑”事件问卷调查
“黑砖窑”事件司法宣判后,北京华闻在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华政通”网站(www.infomix.com.cn)上,针对北京、上海、广州、太原等地46名从普通记者到副部级媒体从业人员做过一份问卷调查。
受访者对中央政府在这次事件的决策给予高度评价,较多地认同国务院常务会议对“黑砖窑”事件的定性;对山西省政府和市县一级政府,越往下批评越多;多数人指责基层的公权力在这次事件中作秀、被动敷衍、不作为、腐败和犯罪。对于在该事件中的媒体表现,受访者把“天涯论坛”与电视台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高达97%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促进和极大地促进了事件的解决,是事件得以解决的关键因素。对于网民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良知/正义感”,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政府此次舆论导向,42.2%表示适度,31.1%觉得宽松,只有15.6%觉得管制过严。
对山西“黑砖窑”事件的看法
事件性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对中央政府评价(复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对省政府评价(复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对基层政府评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对执法机关(公安/劳动)评价(复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对社会道德/国情评价(复选)
对网络舆情和舆论导向的评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表现优秀的媒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舆论导向 媒体管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网民(复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互联网对事件的解决和社会民主化
四、互联网舆情的偏差与网民“自治”
1. 互联网舆情的偏差
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网络舆情反映社会事物容易出现偏向性。
究其原因:
第一,传统媒体注重主旋律宣传,以正面事件为主,表现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对一些负面新闻,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报道较少。公众长期在传统媒体看不到负面消息,于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互联网就是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的第一选择。网民不但是网络舆论的受众,还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但他们又不具备媒体的专业素质,经常难以分清新闻事实与传言甚至谣言,自然会出现事实性的偏差。 第二,网上一些较权威的论坛和个人博客里,有一些资深网友扮演了传播学上的“意见领袖”角色。在一些复杂的现实问题难分伯仲的辩论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左右网友的最终价值判断。有时“意见领袖”的意见并不完全客观正确,却能引导整个网络舆论的走向,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偏向性。
第三,商业性的网络媒体在刊载某些新闻报道与观点文章时,为了商业利益,经常使用夸张的标题、夸大的事实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有专家指出: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把关逻辑是“只有……才能发布”,有些网络媒体的把关逻辑就是“只要不……就能发布”。这样,互联网就形成了自身的媒介文化体系,其直接后果是:把关不严,甚至有意纵容,信息的鱼龙混杂在所难免。
网民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捍卫自己的价值立场。网上的意见容易呈现两极化,极端地赞同或者极端地反对。比如新闻留言板中的辩论,则往往充斥着大量的极端表达,一旦形成观点交锋,辩论的双方经常转变成毫无意义的口水战甚至人身攻击,偏向性更为严重。在中国,1.6亿网民毕竟只占13亿人口的12%;即使是在网上积极发言的网友,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由于个人的习惯偏好,网上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沉默”的观众。我们不要因为网络舆论的一触即发和尖锐泼辣,就把它误认为是全民的意志。
美国布什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菲利普?J?克劳利说过,“对美国政府来说,一个24小时的电视新闻网意味着政府不能在任何事件上采取回避或者拖延的态度。但是,美国政府也不能对媒体的报道有任何过度强烈的反应,因为我们不能排除新闻报道失实的可能性。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适应媒体环境,并且尽快地对突发事件作出反应。”在互联网时代,对网络舆情尽快做出反应,同时不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响应舆论又引导舆论,是一种明智的态度。
2. 警惕“网络暴民”现象
当网络舆论与社会事实偏向严重时,就会出现“网络暴民”现象:在一些引起网民反感的事件中,网民群体性地聚集,自以为怀着正义之心,对当事人实施“网络暴力”,包括公布当事人隐私、电话骚扰、现场骚扰等,出现一种奇特的“集体无宽容”现象。
中国网民群体的特点,更容易诱发“网络暴力”的出现。中国网民中,30岁及以下的超过了7成。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人生中充满憧憬与梦想的阶段。大部分人都心怀正义、充满激情、好奇心强,强烈期待融入社会,热切希望表达自我,并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性。但是这一年龄段的人涉世未深,很难摆脱青春期特有的冲动与激情,容易在群体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制约自己。
中国网民中,正在读高中、中专或大专的年轻人占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缺乏完整的教育背景,使其思想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事物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动因,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惩罚他们认定的“坏人”。他们很难对自己在“善良动机”下所导致的行为后果做出全面客观的估计等等。在网上讨论某一事件时,极端、辱骂、非理性的声音容易占据主导地位,相反,网上那些理性、客观的声音得不到支持,其他网民的响应度低,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还招致批评和攻击。
2007年,“网络暴民”现象又有升级,由在网上公布当事人隐私变成了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的人身攻击。例如,2007年5月各大微视频网站上相继出现了一段画质粗糙的视频。画面中一个男生走上讲台,肆意摘去老师头上的帽子,表情嚣张。课堂里笑声不断,粗言滥语不绝于耳。但讲台上的孙老师仍然坚持为少数听课的学生讲课。视频发布的当晚,就有超过5000名网友同声谴责。
不久,网友们查到视频所在的学校是“北京海淀艺术专科学校”,该校网站的论坛立刻被黑客攻陷。2007年5月28日,数十余名网友寻踪而来,围堵该校的校车,拍打车窗要求视频中的辱师学生下车,场面十分混乱。警方赶来维持现场秩序。而这一切都通过网络进行了现场直播。冲突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网民看到学生侮辱老师,而当事的老师又是如此宽容地对待侮辱他的学生,心中嫉恶如仇的正义感被激发出来。当他们觉得语言谴责过于苍白无力,仅仅“网上谈兵”不足以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时,他们便觉得有必要把愤怒的情绪从网上下载到现实中来,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展开对当事人的追讨与打击,打骚扰电话、现场声讨等带有软硬暴力性质的行为。网民在自以为是地“伸张正义”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正用与“恶人”无异的手段,给别人带来过度伤害。
我们不妨反过来看,网友围堵校车拍车窗的行为,与学生上课去揭孙老师的帽子,本质上是没有二致的。在上述事件中,“网络暴力”是这群年轻网民具有表演色彩的一次“集体狂欢”,他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通过将“恶”投射到别人的身上,并将自己化装成神圣正义的代言人,他们获得了某种道德优越感,并在集体的强大力量里暂时忘记了自己深深的无能感。然而,不管校方做出何种反应,当大众和媒体对此事失去了兴趣的时候,事情将很快得到平息。无论如何,少数年轻网民的“网络暴力”现象反映出网民的道德自律亟待加强。
值得欣慰的是,在南京彭宇案上,网民普遍的态度是激烈而不偏激,这在近几年的网络事件中是不多见的。多数网友支持彭宇上诉,并号召为彭宇募捐,但是并没有因为鼓楼法院的宣判引发争议而将矛头直指司法制度本身——在彭宇事件中,“网络暴民”似乎偃旗息鼓,这其实也是网络文明进步的一大体现。
3. “意见领袖”的突出作用
传播学认为:观念的习惯是经常先从报刊、电视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流向人口中那些不大活跃的部分。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身份林林总总,他们之所以成为“意见领袖”,受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影响很小,而多是单纯地由于他们在网上的言行及观点形成的“领袖身份”。
这就使网络的“意见领袖”具有更强的草根性、流动性和号召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对于热点社会事务、公共话题,非媒体专业人士也有资格发言,与大众分享他们的智慧、学识和价值观。这些民间身份的观察家可能比传统报纸和电视台对于公众的影响力更大。他们对政府应对举措不乏尖锐批评,同时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对于道德文化建设和“国民性”的现状,也有深刻的剖析。
以“山西黑砖窑事件”和“重庆钉子户”对比为例,可以明显地看出“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我们对凯迪社区?猫眼看人原帖/跟帖/浏览情况进行分析,得出“黑砖窑”事件中网民更依赖专业人士的意见,原帖少、浏览/跟帖多,意见高度集中;而重庆“钉子户”事件,意见多来自于普通网民,原帖多,浏览/跟帖相对较少,意见分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政府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与“意见领袖”进行沟通,引导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解政府解决种种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让互联网中的“意见领袖”与党报、国家电视台一道,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
(此报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的专题报告,由北京华闻在线撰写。作者祝华新系华闻在线总编辑;胡江春、孙文涛系华闻在线编辑)
(来源:人民网-《今传媒》,2008年02月01日)(水业中国网戴晓红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