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山西之肾”仍然“病缠身”
“健康的湿地才能养育健康的人类。”人类从湿地提供的食物、清洁的水源、药材中直接受益,而湿地管理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洪水、洪水过后的瘟疫、水污染等也可能让人类失去生命。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被称为“山西之肾”的我省湿地生态系统如今是否“安康”?省林业厅专家告诉记者,从全省总体情况看,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据介绍,湿地不仅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等巨大的生态功能,而且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着多种资源,如水资源、粮食、肉类、鱼类、药材、能源、矿产以及多种工业原料。我省的动植物资源大量集中在湿地这块“乐园”上:105种水鸟、70种鱼类、13种两栖动物、28种爬行动物、27种兽类,686种药用植物、芳香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饲料植物等组成庞大的湿地植物群落。湿地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光旅游。
山西地处内陆腹地,湿地资源本来就较为匮乏。然而,有着众多生态功能的湿地,在我省却不断萎缩。据了解,我省现有湿地面积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49.57万公顷减少到了36.59万公顷(2004年10月省国土资源厅调查数据),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从1990年到2004年的十多年间,湿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约8600公顷。
我省的“生命之源”还承受着污染加剧、泥沙淤积、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伤害”。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药、化肥造成的水源污染等,使得我省境内文峪河、涑水河、汾河等9大河流水质变坏,全省三分之二的河流遭到严重污染,水体失去自我净化能力,生物多样性受损,而且这种威胁仍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迅速增大。全省有四成的天然湿地已经遭到或正在面临被开垦和改造的威胁,湿地生态环境功能严重退化。
面对目前的湿地现状,我省相关部门对自然湿地展开抢救性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位于自然保护区、河流源头和上游区、泄洪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自然湿地,一律禁止开发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对于变更湿地生态和自然属性,造成湿地污染和可能导致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项目,省林业厅将一律不予批准。在湿地鸟类集中分布区,禁止采用化学农药配制毒饵的方法防治农林病虫鼠害。对于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综合利用示范区等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的项目,必须具有有资质规划部门编制的《总体规划》,经所在地县级政府同意后报省林业厅,省林业厅将组织有关专家实地考察,通过论证后进行审批。凡列入国家和省重要湿地名录及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湿地,一律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对开垦占用或改变湿地用途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并补救恢复。(来源:三晋都市报;张晓华)
(来源:三晋都市报,作者:张晓华,上海供排水项目网戴晓红编辑,2008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