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人工建造的地下水网——参观以色列北水南调国家输水工程
以色列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度,除地中海沿岸和北部自然条件较好外,其余一半以上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部分土地被丘陵、沙地所覆盖。面对严酷的现实,以色列从1953年开始投资1.47亿美元、历时11年修建了国家输水工程,将北部加利利湖的淡水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南部干旱的内盖夫沙漠。这一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南部地区的缺水问题,成为以色列全国统一调配水资源的主动脉。
为增进对该工程的了解,以色列国家水利公司利用每年停水检修的机会,组织记者参观了这一堪称奇迹的“北水南调”工程。参观地点选在靠近北部罗斯•哈因的国家输水工程折夫站。为确保安全,避免污染,工作人员为每位记者准备了防护服、安全帽、雨鞋、电筒等用具。穿戴完毕后,记者分两组来到一个有护栏的白色小房子前,然后,从一个仅容一人出入的通道沿扶梯下去,来到了主输水管道的控制间。这里的大部分空间都被一个涂成蓝白色的巨大金属管占据了,其间布满了各种管线和控制开关,稍不留意就会碰到;金属管下方有一个圆形缺口,从这里可以进入管道内部。
当记者从缺口钻进管道时,第一感觉就是震撼。来到这里就如同从崎岖小路来到了一片开阔地,刚才在控制间时的那种拘谨和压迫感消失了,站在直径近3米的主管道内,再也不用担心碰到管子或开关;沿管道前行,只见浅灰色管道壁上虽有水流多年冲刷留下的痕迹,但仍然坚固无损,丝毫没有渗透和淤积的迹象;穿过一个暗红色巨大闸门前行十几米是一个分岔口,主管道在这里分成了左右两条支线,右边的一条通向耶路撒冷,左边的一条通向内盖夫沙漠。望着这条消失在远方的地下长龙,不难想像水流从其中奔涌而过的壮观情景。此时,记者突然想起途经内盖夫沙漠时经常看到一些从地下伸出来的水管和水阀,想必就是该系统在地下穿行的标志。
为了对整个输水工程有更全面的了解,看完主管道后,我们又驱车来到了一个支线管道施工现场。这里的管线已经铺好,几位工人正在接好的管道上铺设钢筋,准备封口。尽管看不到里面的管线,但从旁边堆积的备用管看,这部分支线比刚才的主管道要小许多。经询旁边的技术人员,这些管线主要是为附近的乡镇提供用水的。实际上,国家输水工程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需要时可随时从管道接口连接支线,将水送到需要的地方。如果将工程主管线比作大动脉的话,那么与其相接的小型管线就好比毛细血管,它们彼此相连,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将宝贵的水源科学合理地输送到全国的四面八方。
据以色列国家水利公司董事会主席艾里•罗恩介绍,以色列淡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北部年降雨量最多可达800毫米,而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只有25毫米。由于农田大部分在东南部干旱地区,因此,“北水南调”对以色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以色列国家输水工程现已形成覆盖全国的淡水供应网,主管道和分支管道总长1.05万公里,年输水量14亿立方米;围绕该工程全国建有8个控制中心、884个泵站、16个过滤厂、31个海水淡化厂和6个水质检测实验室。为提高供水质量,不久前他们又在加利利湖新建了一座大型淡水过滤站。通过这些完备的输水设施,北方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南方,有效缓解了南部地区干旱少雨的状况,改善了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使以色列得以利用南部充足的阳光在沙漠中培育出闻名世界的高质量水果、蔬菜和花卉等产品。
罗恩表示,国家输水工程的建立极大地改善了以色列的供水状况,但距满足国内需要仍有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色列已连续5年降雨低于平均水平,干旱少雨致使加利利湖水位持续下降,供水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以色列每年需生活用水7.5亿立方米,除北部天然淡水外,海水淡化是解决水源的另一主要途径。现以色列正在运行的两个大型海水淡化厂年产淡水1.08亿立方米,5年内,他们计划再新建3个大型海水淡化厂,届时,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每年5.05亿立方米。
由于这些海水淡化厂大部分集中在西南沿海地带,因此,2009年8月,以色列水利公司准备将天然淡水与海水淡化水混合后实行淡水的“南北互调”,以缓解气候变化导致的供水压力。此外,他们还将加强污水处理和节水技术研究,实现开源节流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目前,以色列100%的生活污水和72%的城市污水得到了回收利用,污水处理后46%用于灌溉,其余回灌地下或排入河道,这样既扩大了灌溉面积,又起到了保护水源、防止污染的作用,许多干涸的河流因此恢复生机。
罗恩相信,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以色列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定能在水资源管理上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为了对主输水管道尺寸有更直观的了解,以色列国家水利公司董事会主席艾里•罗恩站在一段主输水管内让记者拍照。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陆僶睿编辑,2008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