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科研实验带来的环保警示
1901年作为观赏作物引入我国的水葫芦(凤眼莲),如今已在我国许多地方泛滥成灾,被称为“生态恶魔”。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国祥教授最近完成的系列实验,有效控制了水葫芦的生长和繁衍,为降服这个“恶魔”提供了新的途径。
记者日前来到王教授位于仙林大学城的实验室。他向记者介绍:水葫芦无性繁殖力极强,1棵水葫芦1年内可产生1.4亿棵分株,铺满140公顷水面,鲜重达2.8万吨。正因其高产特性,水葫芦可用于吸附污染物,但它在自然水体中一旦泛滥,破坏力则往往呈现“三位一体”:封锁水面,使水中其它动植物无活成活;淤塞湖泊、河道和港口;大量残体沉底耗竭水下氧气,杀死底栖生物,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水质不同,水葫芦的长势就不同。”王教授指着不同的实验区:“你看,在氮磷等污染物浓度高、富营养化严重的水体中,水葫芦长得多茂盛;而在清洁水体中,水葫芦引入后,由于没有充足的养分,便萎缩死亡了,这说明,水质制约水葫芦的生长,水环境质量的退化给水葫芦蔓延暴发成灾创造了条件。”
“这项实验,对我们从源头上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带来思路性的警示。”王教授介绍说,利用水葫芦治理污染一般是在污水处理厂的工程控制区内。而河湖等自然水体目前污染普遍比较严重,已经成为水葫芦生长的适宜场所,水葫芦一旦进入这些水体,很快就会泛滥成灾。为此,近年来南京、苏州、无锡等地都实行河管员责任制,明确专人限时打捞水葫芦;上海也是采取“人海战术”,仅2006年就出动4000多人次和1000多艘次船,在黄浦江打捞了26万吨水葫芦。据统计,我国每年花在水葫芦治理上的费用高达5亿元,但即便付出如此昂贵的治理费用,也跟不上水葫芦的生长扩散速度。
此外,从打捞方面看,把握打捞季节,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江流域水葫芦一般难以在开敞河湖水面越冬,在冬季往往形成小芽苞藏在河湾湖汊的隐蔽处,春季萌发生长。清理打捞应该抓住刚刚萌发的幼苗,不能等到春暖花开、水葫芦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再打捞,打捞季节晚,工作量倍增,效果还不理想。
王教授指出,改善环境,加强生态修复,才是根治水葫芦等外来物种入侵和蔓延的治本之道。此次实验是个例证,而印证此次实验的还有两个实例:一个是水葫芦在自己的家乡南美洲并没有蔓延,原因是当地有200多种以之为食的天敌昆虫,而且几乎没有如此严重富营养化的水域;再一个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将此作为猪饲料大规模引进,当时也没有形成蔓延之势,原因是当时我国大多数水体污染程度不高、生态系统健全。因此不难得出结论:日趋恶化的水环境助长了水葫芦的蔓延和繁茂,解决水葫芦入侵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水污染。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陆僶睿编辑,2008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