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发 让和谐充满每个角落
当缝纫女工范玫苓手捧“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载誉归来的时候,青岛即发集团整个沸腾了:“没想到我们普通的缝纫工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这样的企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尽职尽责?”自豪与喜悦在职工中迅速蔓延。“即发是海,我是浪花。有大海作平台,浪花才会绚丽多彩;离开了大海,再美的浪花,又能坚持多久?我的成长,离不开公司的培养!”在即发集团举行的表彰大会上,范玫苓发自内心的一段话,在广大职工中引起了共鸣:企业和谐了,哪怕是针头线脑的位置,也一样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创新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企业要和谐,发展是关键,离开发展谈和谐好比无源之水。”在职工大会上,即发集团董事长陈玉兰道出了发展对于和谐的重要性。
面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即发作为一个外向度很高的企业,变压力为动力,在创新上寻求突破口。“国内国际大环境我们左右不了,但我们自己的事只能我们自己来做,创新是我们唯一的出路。”陈玉兰把发展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创新上。
选择创新,使即发摸准了发展的命脉,发展的每一步都刻下了创新的印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质量提升、节能减排、拓展国际市场……“创新”成为即发铸造品牌、成就未来的金钥匙。集团投巨资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塔尖,以事业部和分厂为塔身,以车间、班组为塔基的三级“塔型创新体系”。企业自主研发的“甲壳质纤维及其应用加工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海洋生物甲壳质保健针织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即发坚持全员创新,深入开展“我为企业进一言”活动,每年拿出近百万元重奖创新功臣。去年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企业采纳327条,创造价值600多万元。
“职工的心企业的根”
即发把对职工的爱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着力培育爱的文化,用爱拴住了职工的心。
“一个优秀的企业只生产两种产品,即高质量的产品和高素质的人才。”陈玉兰一直倡导这种人本管理理念,十分重视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集团定期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范玫苓就是通过技术比武脱颖而出的一线工人,她的成功让职工认识到,在即发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近日,来自德州的职工王加勇拿到了即发集团建设的经济适用房的钥匙,“我终于在即发安家了,以前连做梦也没想到,再也不用忙活着租房子住了。”和他一样,凡是工龄和业绩表现积分在前500名的“新市民”,都住进了低于市场价近一半的经济适用房。“我爱这个企业,爱每一名员工”是陈玉兰反复讲的一句心里话,她把对职工的爱全部倾注到了为职工办实事解难题之中。农民工黄桂参在车间挑线头时不小心被锥子戳了右眼,医生说这只眼睛可能保不住了。公司工会联系了国内最好的医院和专家为小黄更换了晶体,做了角膜移植。
“‘企’字去‘人’则‘止’,企业之兴,唯在于人”,即发把培育高素质的员工当成企业振兴的重要砝码。集团投资300多万元与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合作开办了MBA班,每月邀请专家教授为管理人员讲课,并要求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旁听。
“企业的归根到底是社会的”
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壮大,陈玉兰却一刻也没有忘记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扶困济贫奉献爱心,使企业与社会和谐共进。
在即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过程中,即发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斥资5000万元筹建了即墨市污水处理厂。目前,该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每年可减少COD排放量约600吨。针对来自各方面的“投资污水处理厂见效慢”的质疑,陈玉兰的话掷地有声:“企业只有与时代同步,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才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企业的归根到底是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即发责无旁贷。”即发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义务献血、帮扶弱势群体、资助贫困儿童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即墨市农村大病医疗统筹与救助工程中捐款316万元,在慈善活动中捐款捐物价值数百万元,树立了即发良好的社会形象。
(上海供排水项目网陆僶睿编辑,2008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