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河道治理引入人工湿地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4月9日讯)河南省郑州市的治河理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保持河道土壤裸露的原生状态,培育‘人工湿地’,用自然的力量使清水再生。”4月7日,郑州市河道整治及生态水系截污工程项目部一位负责人,这样概括郑州治河的一种新理念。
悄然推进的治河新理念
在郑州市建成区的周边,首批自然河流整治正在进行。它们是:十七里河、十八里河、七里河和贾鲁支河。
“一些城市正忙着挖开河道的水泥石块,恢复土地原貌,栽种植物,建造‘人工湿地’。”正在河道整治工地上的郑州市水利局副局长李留宪说,他们也在谋划同样的事情。
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参与了此次河道整治。该院一负责人证实,他们从外地市取经后,完成的河道内建造“人工湿地”的理论研究,已进入撰写实施方案阶段。
“借用大自然的力量使河水变清,被称为生态治河。”这位负责人说,建立“人工湿地”只是一个信号,它反映出郑州市治河理念的转变。
为什么改变治河方式?
在此之前,郑州市治理河渠最常见的方式即是硬化河道。为什么原有的观念突然间发生了改变?
“治河的第一目的是为了防洪排涝。”郑州市水利局河道处的工作人员介绍,除黄河以外,流经郑州的还有10条自然河流,为了提高排洪时速,河道硬化,河水存留时间短,雨季泄洪能力强。
郑州市市政管理局城区河渠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解释,市区内的金水河、熊耳河、东风渠进行河道硬化,一方面是为了泄洪,同时还考虑了景观改造的需要。
“改变是为顺应自然规律。” 李留宪说,硬化的河道完全隔离了河水与地下水的交流,虽然在应急泄洪时发挥了作用,但从长远而言,某种程度上违背了自然规律。
新理念将带来的变化
“河道中的‘人工湿地’,通俗讲就是沼泽地。”郑州市河道整治及生态水系截污工程项目部负责人张运通说,“但看似简单的沼泽地,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据介绍,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郑州地下漏斗区已是建成区面积的3倍。“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成为提高地下水位的主要方法。“取消河道硬化,科学合理地降低河水流速,可充分涵养地下水。”张运通说,“人工湿地”还可净化河水杂质,使清水再生,改变环境。
“硬化河道的成本每公里最低需要200万元。” 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的负责人说,生态治河,不需要石料水泥,费用大幅下降,建设“人工湿地”,每立方米的河水净化粗算成本不过一毛多钱。
“至关重要的是,新的理念带给我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李留宪说。
·名词解释·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并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配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来源:河南日报,作者:记者李林,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08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