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重视生态建设20年旧貌换新颜(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为:20年前,海口市万绿园所在地还是南海之滨的一片乱石滩涂,20世纪90年代初,海口市决定填海兴建绿化工程。如今,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大型的热带海滨生态公园,园内栽种近万棵以椰子树为主的热带和亚热带观赏植物,铺种60余万平方米草坪,成为海口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5月15日讯)美丽“椰城”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海口:20年旧貌换新颜
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端,琼州海峡南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也是我国南海黄金水道的重要中转站,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环北部湾的中心城市之一,因位于海南最长的河流——南渡江出海口而得名,素有“椰城”的美称。
适合人居的城市——
自然和人文环境均有亮点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口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原琼山市和海口市合并成新的海口市。全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131公里。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91.4平方公里。下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行政区与海口保税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桂林洋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180万人。
海口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岛屿季风气候,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空气全年质量优于国家规定的一级质量指标。水质优良,地下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享有稀世“海上森林公园”美誉的近郊红树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享有天然“火山溶洞博物馆”之称的近郊马鞍山火山群,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死火山口,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海口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全国第一个“健康城市”试点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20年来,海口以对外开放为生命线,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合作,与国外9个城市和国内7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是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的成员。
变化巨大的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海南建省初期,海口的城市规模和城市基础设施还处于小城镇的水平,当时只有5条历史老街为中心的十几条马路,市区道路窄小,人们戏称海口是“一个警察一条街,马路上遇不到红绿灯”。与岛外联系只有水路,而且海口港码头的设施也十分简陋。供水供电不足,每家宾馆每个店铺都自备发电机,市话普及率仅1.2%。整个城区的最高建筑只有5层楼。
经过20年的发展,海口的城市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成区面积由1987年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91.4平方公里,城市公用设施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综合服务功能日益提高。
形成了海、陆、空互为补充、相互衔接的交通网络,美兰国际机场跻身全国八大航空港之一,有172条国内航线,2条地区航线,9条国际航线,可达国内近100个城市和12个国家、地区;跨越琼州海峡的粤海铁路通道可以到达全国各地;海口港是全国25大交通枢纽港之一,拥有2个万吨级泊位和18个千吨级泊位;市区内形成了“八纵五横”的城市路网,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92公里。
城市供电量由1988年2.0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7年的30.78亿千瓦时。每百户家庭固定电话拥有量达到97部、手机拥有量达155部,人均拥有量都排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管道燃气从零起步达到464公里。建成了日处理能力30万吨的白沙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桂林洋污水处理厂,建成了4条污水主干线和4条污水次干线,排水管线达600公里,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5%。
现有人民公园、滨海公园、万绿园、金牛岭公园、西海岸带状公园等多个综合性公园,建成区绿地率达35.9%,高出全国7.4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40%,高出全国7.46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高出全国1.91平方米。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42,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I级水平,在全球52个国家158个重点城市的环境综合污染指数监测排列中排名第五。
从1988年以来,先后荣获33个全国性荣誉称号。2007年,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十一五”标准复检的省会城市。全省640多个超过百岁的老人中,近一半就生活在气候适宜的海口。
和谐发展的城市——
“三农”和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20年来,海口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特别是2005—2007年的力度更大,支农惠农资金达21884万元,年均增长23.4%,2008年又安排了支农惠农专项资金7835万元,增长30.6%。
目前,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3%以上;通车率达到99.2%,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通硬化道路;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已建成1万多个沼气池,有15%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农业科技110覆盖所有乡镇,23个镇都有电子农务服务站,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8家;以生态文明村创建为综合载体,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已建成文明生态村982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46%,被评为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市”,获得“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奖。
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2005—2007年,教育共投入72501万元,年均增长122.75%,2008年又安排1.6亿元,增长19.2%。目前,基础教育已跨进全国先进城市行列,率先在全国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率先在全国完成农村学校D级危房改造,现在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目前,全市每万人拥有在校大中专学生数达到606人,比1988年的109人,增长了4.6倍。
(来源:人民日报,上海供排水项目网胡旺云编辑,2008年5月15日)